养老保险制度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77 浏览:7391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应该看到,我国养老保险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覆盖面仍然偏小,保障程度仍然偏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与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推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发展路径.


关 键 词 :养老保险制度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85-02

近年来,养老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不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当前日趋疾进的老龄化浪潮,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老龄化社会的临近,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养老保险制度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成为保险业界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压力严重、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仍不全面、社会统筹与支出入不敷出的社会矛盾下,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涵义及特点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二是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三是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因此,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通过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新老更替,实现就业结构的合理化;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社会稳定;能够激励年轻人奋进,提升工资标准,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有利于从侧面上促进经济发展.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我国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后分别于1958年和1978年作过两次修改.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我国建立了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此,我国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为此,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年金,第三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20世纪80年代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试点开始进行改革探索,90年代改革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化,建立了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确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部分采取现收现付模式,均衡单位负担;个人账户部分采取积累模式,体现个人责任,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企业和职工缴费形成,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8%,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因此,该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随着该制度在中国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必将对世界养老保险发展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被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根据上述原则制定的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的共识.第一支柱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从20世纪80年始,我国政府在进行试点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基础.基本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国家立法或通过行政手段要求企业必须强制参保,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其中社会统筹基金由企业缴费的一部分形成,职工个人账户基金由个人缴费的全部和企业缴费的一部分形成.以保证劳动者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支柱是近年来逐步明确的企业年金.早在199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文件和《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劳部发[1995]464号)文件,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企业年金是其中的一个层次.企业年金是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或是完全由企业负担,是企业按照其经营效益自愿参加的,政府给予参保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政策,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企业年金是企业在缴纳社会保险费义务之后的附加保险,它主要是企业根据其自身经营情况为职工出资投保的旨在解决企业职工退休后在基本养老保障外取得的养老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由个人根据其自身需要,自愿投保,保险费由投保人全部负担.主要包括自愿的个人储蓄和个人购写商业养老保险. 以上三个支柱在理论上将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应有的再分配功能、储蓄功能与保险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个共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之中.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践工作及在单位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对现有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认为我国现有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趋于平稳,个人账户存在空运转,不是十分坚固.通过国家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随着退休人员的急剧增加,退休费用飞速增长,这导致社会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同期的养老金,因此,政府不得不动用个人账户的资金,将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都用作现收现付,致使个人账户空运转,无法积累,入不敷出,后续资金严重不足的不良运行状态,“寅吃卯粮”现象会使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二是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仍然很窄,特别是对于特定人群,无法起到一种普遍,至少是较为普遍的覆盖效应.拿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来说,我国现仍有70%~80%以上的农民工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加养老保险,其他多数弱势群体均存在高比例现象.三是统筹层次不高,难以发挥社会保险的互济和调剂功能,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而且转移接续困难,影响了劳动者参保的积极性,有的地方允许退还外来务工人员所缴的个人账户部分养老基金,形成“退保潮”,使养老保险制度名存实亡.四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存在漏洞,在个人账户上仅能体现个人缴存记录,对于统筹部分现阶段透明度仍不高,有可能成为贪污腐败的暖房.

四、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

1.合理划分养老金体系的三个支柱.尽管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但是国情的差异也使得各国养老金体系的划分有所不同.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数量巨大.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金体系必然是广覆盖、保基本,主要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保障需求;另一方面,受城镇化水平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年金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补充养老金体系还难以惠及广大的社会群体.为实现养老金体系各支柱的均衡发展,也根据不同种类养老金的特性.建议,第一扩大养老保险缴费覆盖面,适当降低替代率,积累更多的统筹资金,使个人账户运转起来.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年金的监管力度.通过国家立法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作出一些强制性的规定,制约企业的短期行为,可以保证企业年金保险这一长期目标的实现,调动企业和员工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使其得到较快发展.第三建议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有计划地参与实施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增强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参与社保的主动性,使职工退出劳动岗位后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

2.努力提高社保统筹执行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体系.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从理论上讲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自下而上,从县、市再到省级统筹,从而进一步发展到全国统筹.这种思路比较稳健,但推行起来进程比较缓慢,执行中壁垒较多.另一种办法是自上而下,一步到位,实行全国统筹,企业缴费形成的统筹账户资金统一由筹集、管理、调剂和调拨,个人账户资金由省级机构负责管理和运营,将名义上地方负责、实际上出钱的暗补变为明补,充分明确承担养老保险的财政责任,同时也加强对地方社保基金调拨的监管力度.

建立制度、规则统一的全国“大一统”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实现城乡全面覆盖、人人皆有保障、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的政策要求,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推进工程,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差别问题,进行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系列改革,推行全员参保、全社会统一管理的养老保险管理机制,促使养老保险制度体系逐步规范统一化.

3.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在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应该是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筹集资金和行政监管,而有些怎么写作功能可以由政府通过购写怎么写作来实现.这样可以切实解决“管办不分”的制度风险,保障资金的安全;可以减少机构和人员设置,降低政府自办的成本;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享受优质的怎么写作.通过政府购写怎么写作的方式,可以实现社会保险运营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怎么写作更好、专业更强.

4.积极推动养老金专业化经营.养老金作为一种金融怎么写作产品,与银行理财、基金等金融产品相比,周期长,稳健性要求高,有着独特的风险特征和经营规律,需要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近年来,中国保监会一直致力于探索养老金市场的专业化发展.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养老保险公司已经初步显示出专业机构在技术和怎么写作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养老保险公司已经成为企业年金市场的领跑者和推动者,约占法人受托业务量的90%.今后,随着各项政策规章的不断完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怎么写作领域将愈加宽广,未来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5.积极争取支持养老金发展的外部政策.各国政府普遍对养老金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允许企业和个人参与的养老计划在一定限额内延迟纳税.与其他金融产品不同,养老金管理追求长期、稳健的收益,因此人们购写的积极性会因自身的短视而受到很大影响.设计合理的税收制度能够促进潜在养老需求转换为现实购写力,是撬动养老金发展最有效的杠杆.而养老金的发展,其结果是减轻政府承担养老保障的财政负担.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必须研究个人养老保险相关的税收政策,进一步优化我国养老金发展的政策环境.

6.要加强养老金的监管.养老金发展的经验表明,监管是促进发展的最有力手段和根本保证.养老金体系监管的目的在于保护被保险人和养老金持有人的利益,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促进经营机构稳健经营.此外,养老金是家庭和个人收入在生命周期中的再分配,是一个典型的金融怎么写作,因此从长远和稳健的角度看,养老金监管应逐步纳入金融监管的统一框架.目前,世界上部分国家采取养老金单独监管模式,设立专门养老金监管局,如智利等;更多国家采取养老金与保险等金融怎么写作进行综合监管.

7.适当提高退休年龄,降低当期支付规模.据国际劳工局估计,“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养老金负担能下降近50%.”我国现阶段男性60岁和女性55岁的退休年龄规定于50年代初,当时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仅49岁,而目前已上升到70岁左右,因此,在我国提高退休年龄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当然,提高退休年龄在短期内有可能加大就业压力,但就中长期而言,提高退休年龄无论是对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转制,还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都是有益的.

随着中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日趋重要,必须将注意力从单纯的保险和社会保障扩大到长期的经济发展质量以及从保险、社会保障体系本身,扩大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层面相互衔接与相互作用上来,使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统一起来.养老金支付危机解决的根本措施还是在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总体水平和实力达到一定的高度,中国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老百姓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