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职业年金制度建立的动力因素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280 浏览:133767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089-02

摘 要 职业年金是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年金的建立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对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的政策推动为职业年金的建立做好了供给准备;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可以减轻单位财政负担;人们对较高养老水平的追求是职业年金制度建立的内在需求动力;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还是应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选择,也是全球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

关 键 词事业单位 职业年金 人口老龄化

随着2009年1月28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正式下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计划也浮出了水面.鉴于中国当前只实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因此,当前的职业年金制度仅指事业单位的补充养老保险.本文将重点探析促进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立的动力因素.


一、政府的需求理论与政策推动

政府通过政策来推动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的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英国福利经济学家李特尔(I.M.D.Little)提出了个人经济福利增加的标准,主张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使得社会福利达到最大.[1]又由于职业年金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市场无法解决此类产品的资源配置问题,并且,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可以减轻政府在基本养老金上的财政负担,因此,理论界普遍认为职业年金的建立应由政府来供给.

2010年4月,在召开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尹成基透露,“目前正在拟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相关配套政策,重点研究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和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可见职业年金计划已提上日程.职业年金计划是事业单位在国家相关部门法律的指导下,以单位为主体建立的一种额外福利计划,既不同于国家举办的基本养老保险,也不同于体现个人责任的商业保险,是一种具有互济性和强制性的社会保险计划.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退休职工“双轨制”,最后形成了“碎片化”的制度.为了扭转中国养老保险“碎片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出台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政策,以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并保障退休待遇的公平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1月28日正式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其内容充分指出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方向,即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以解决退休金“政企不公”的现象.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应形成“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复合型养老模式,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为60%,职业年金为20%.职业年金的建立使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由80%~90%下降到60%,由此减轻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这是政府推进职业年金建立的驱动力.

二、事业单位的需求理论与动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则是既要坚持改革的帕累托改进原则,又要遵循养老金待遇的刚性原则.事业单位对职业年金制的需求基于帕累托改进原理,此原理是福利经济学派先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1848-1923)为了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提出的改革标准.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是社会资源配置达到的一种最优状态.[2]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逐渐向帕累托最优靠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帕累托改进是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规定――“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来实现的.即以不减少当前退休者的待遇为前提,通过参与职业年金计划而增加个人退休后的待遇,这就成为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的理论基础.

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占国家科技人才的80%,他们是科技发展的主力,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因此,他们应得到很好的福利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以提高工作效率.然而,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保险即将改革,使其与企业养老水平看齐,那么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金水平将大幅度下降,这将使员工懈怠工作、降低工作效率.但是,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将会扭转这一局面,这一制度不仅保障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待遇不降低,还会统一政企之间的待遇水平,从而显示出事业与企业间的公平与公正.职业年金计划通过退休后的延期福利待遇可以保留和吸引事业单位的高端技术人才,进而增强事业单位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市场竞争力.

由此可见,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留住人才,也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这将会给事业单位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事业单位具备了足够的动力来推动职业年金的建立和发展.

三、职工的需求理论与动因

人们对职业年金的需求理论基于职业年金效用.效用是丹尼尔•,伯努利1738年在解释圣彼得堡悖论时提出的,其含义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相应地,职业年金效用便是消费者在购写职业年金产品后,满足自己需求、的度量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人们对养老的需求层次逐步提高,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政府的基本保障难以满足人们养老的“多层次”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年金的建立.然而,职业年金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呢?莫尼迪亚尼的生命周期检测说理论充分说明了职业年金是员工达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想选择.

其中YL表示劳动收入,C表示消费,WL表示工作期间,NL表示预期寿命储蓄生命周期检测说理论是由弗兰科•,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l)和理查德•,布伦伯格 (Richand Brumberg)共同创立的,并以此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主要是引用跨时期消费的概念来阐释个人的储蓄与消费行为.[3]理性消费者追求的是其生命周期内一生效用的最大化,其生命周期内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是平衡的,即两个阴影区域的面积是相等的(如图1所示).因为个人自愿的储蓄是难以确保消费者实现他退休后的消费目标,所以,职业年金的出现使人们的储蓄更加方便,工作期间按一定比例缴纳职业年金,退休后从个人账户中支取,从而代替了以往的储蓄活动.[4]最后实现生命周期内各个时期的平滑消费.

图1是生命周期理论的直观描述.[5]其检测设条件为①职业年金不盈利;②工作期间的收入保持不变;③退休前后的保持不变.则公式:(YL-C)•,WL=(NL-WL)•,C成立.

根据生命周期检测说理论,人们希望实现生命周期内的个人效用最大化,而生命周期检测说理论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消费者是理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难免会出现短期的挥霍行为.西蒙(Harbert A Simen)认为消费者只具有相对理性,不具有充分的理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戴蒙德(Diamond)就提出了运用政府的力量,迫使人们从工资中提取一部分进行储蓄,从而形成年轻时储蓄,年老时消费的模式,即生命周期的形态分布图状态.职业年金的建立正是在政府推力的作用下,实行强制缴费的一种保险形式.可见职业年金效用可以满足人们对整个生命周期内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需求.因此,人们“多层次”的、追求较高水平的养老需求是推动职业年金建立的内在动力.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其建立的现实动力

事业单位员工的退休收入保障受到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杨燕绥教授认为应对老龄化的战略应从变革养老金做起,因此,事业单位应借鉴企业养老金改革的经验,建立个人所有的职业年金制度,这是应对老龄化的科学办法.


首先,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说起.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年轻人口逐年下降,而65岁及以上的人口逐渐增加,这种反向增长趋势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使得老年抚养比(ODC)也逐年升高.(老年抚养比是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15-64岁劳动人口的比例)如表1所示,到2009年末,老年抚养比已增至11.6%,也就是8-9个劳动人口对应1个老年人口.从2010年开始,老年抚养比加速上升,预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20多年后将是3个劳动人口对应1个老年人口,40年后将是2个劳动人口对应1个老年人口.

其次,职业年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发挥.职业年金作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能对整个保障体系起到延伸和完善的作用.基本养老保险虽然覆盖面广,但是保障水平低,属于横向平衡,注重公平性.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模式,当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同时,缴费人员不变,但是退休人员急剧增加,必然导致支付危机.而职业年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参加者在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并且职业年金采取的是个人账户下的基金完全积累模式,是一种个人收入的纵向调节机制.由此可见,事业单位的“双支柱”养老模式,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的理性选择,即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的相互合作,实现横向平衡与纵向调节相结合,从而保障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综上所述,职业年金建立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事业单位和个人三方的合力,三方参与主体在彼此遵循的原则下相互合作互动:政府通过税收等政策优惠手段来激励事业单位职工参与职业年金计划,这样不仅可以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养老水平,还可以实现生命周期内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个人参与职业年金的行为又作用于国家和单位,一方面可以减轻国家、事业单位在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上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保障了事业单位员工退休后的收入不下降,从而激发提高了事业单位高端技术人才的工作效率,为国家创造财富.因此,推动职业年金制度建立的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政策推动、事业单位和职工的理性需求,并且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也是促进职业年金制度建立的现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