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民办传媒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

更新时间:2023-1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032 浏览:134196

【摘 要】传媒类院校是以广播电视为重点,以艺术类专业为主干的具有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院校.传媒人作为舆论引导的先行者应具备更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敏感度.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时代,构建具有鲜明传媒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对培养未来传媒人才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新媒体环境;传媒院校;思想政治理论

一、新媒体环境对于民办传媒类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这种社会关系指的就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的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人们无法随心所欲地摆脱环境,而环境的变迁与发展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因此新形势下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新媒体环境对传媒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及相关怎么写作的传播媒体.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与信息容量无限性、互动性、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对人的生存、发展和交往有利有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1、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无序性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使信息的发布更为迅速和随意.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信息丰富繁多但却无序.有时候因缺乏对一手信息的常识性、客观性判断,以致虚检测信息、不良信息泛滥.大学生在成长阶段中产生的“猎奇”心理.以及对权威信息的质疑与排斥心理.使大学生更容易对虚检测或不良信息产生兴趣.造成价值取向受干扰.少数大学生还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自我“炒作”,触及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观的底线.这极大的干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确立.

2、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对大学生道德的制约缺失,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

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所以,一些大学生感到特别“自由”,无拘无束,在网上说谎话、诽谤别人、随意骂人的现象司空见惯.

在网络论坛和网络聊天中,可以经常见到TMD(他妈的)、WBD(王八蛋)、NND(奶奶的)等粗俗语言;“等没想到竟欺骗我,TMD,7456,我恨不得一脚TST.”等诸如此类的怪异变形词句.大多数学生都不同程度的使用过粗俗语言,这对于大学生的文明教育及文明社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在网络聊天中与那些不认识的人聊天交友往往都是胡吹乱侃、信口开河,因为不必负责任,谁也不知道谁是谁.由此可以看出,在网上交友不真诚,缺乏诚信已非个别现象,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就极不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新媒体环境信息传播的新颖性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内容传播的新颖性表现在有文字资料、动画图片、影音图像等形式,这些形式综合起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媒体所传达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对于思政课传统的苦口婆心的讲授方式提出了挑战.

4、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出挑战.

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一些思政教师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面对新媒体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往往不知所措,信息来源滞后,甚至不能快速用文字在网上和学生交流思想,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势必会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民办传媒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根据传媒类学生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树立新的教材观,整合教学内容,使其更适应传媒类院校学生的特点.

自2006年秋季开始,教育部、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但对众多院校而言,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不能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传媒类高等院校着力培养的是具有明显传媒特色的、怎么写作于传媒系统一线的高等应用性人才,这种人才作为舆论引导的先行者,除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传播专业理论知识、突出的传播实践能力外,更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敏感度.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传媒类院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找到合适载体.以培养承担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其次,传媒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思政课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知识上必须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要抓住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选取有价值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大学生的情绪对社会存在具有反映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民办传媒类院校的学生,要采取对学生不回避的态度,用正反事实说话,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端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人才,成为合格的传媒类人才.

最后,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适度超前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发布更为快捷、多元.大学生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传媒类院校的学生因为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始终站在流行文化潮流的浪尖,面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如果对情况心中无数,反应慢、处理迟,甚至对一些突发事件的酝酿爆发缺少警觉,就会陷于被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建立起嗅觉灵敏、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分析机制,把社会热点作为观察和大学生情绪的镜子,并通过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和分析展开思政预测,从而做到预测工作的有的放矢.(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和手段

民办传媒类院校学生不同于其它诸如数学、物理等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而是更注重感性、直观的效果.也决定了他们对概念、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和纯理论的课程内容兴趣不高,对说教式的老师较为排斥.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根据传媒类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教材数字化、立体化,使平面教学资源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使教学过程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情感性和强烈的吸引力,从而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和“参与”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思考、选择,从而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三)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民办传媒类高等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思考问题缺乏深度;情感丰富,思想活跃,遇事不冷静,情绪化行为突出,是社会不良现象的“易感”人群,而当今互联网的信息是没有经过过滤的,有太多不健康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存在,、暴力、诈骗等内容充斥其中,面对传媒类学生群体中的这些特殊现象和现实问题,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通网络技术的传媒类思政课教师队伍则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筛选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同时具有较强的时代批判素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从心理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的思想.

其次,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网络环境的观念

面对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传媒类更容易通过各种媒体查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部分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教育尴尬是:他所讲授的东西学生也许早就知道,而学生嘴里蹦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可能是教师闻所未闻的.这种落后于时代的教师如何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作为民办传媒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应紧跟网络时代,要在学生之前掌握大量网络信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归纳、分析这些信息,在必要时用网络的语言跟学生交流,才有可能让学生信服,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