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背景下的黄山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路径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566 浏览:35370

【摘 要】世界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梳理遗产地管理路径脉络,有助于遗产旅游和遗产保护的共生共赢,从而实现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文章选取山岳型遗产旅游地代表――黄山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共生理论、博弈理论对黄山遗产地保护和管理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山岳型遗产地管理路径的树状演化模型.

【关 键 词】遗产旅游;遗产保护;管理路径;共生-博弈

1.引言

世界遗产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类型之一,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以及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极大的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亦将本地区内旅游目的地申报世界遗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1].目前旅游业快速发展在为遗产地带来崭新发展空间的同时亦加剧了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的矛盾,因而以遗产保护和利用为核心的遗产地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黄山作为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地加之其自然和人文双重遗产的身份使得黄山在旅游发展中闻名于世,黄山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山岳型遗产地旅游发展的缩影,其资源保护与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典范.笔者从管理路径角度出发,以黄山遗产地为例,在大旅游观念及世界遗产型旅游地发展的基础上对黄山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路径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管理路径脉络.通过对黄山遗产地旅游发展路径的演化过程的研究找出中国遗产型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的脉络和管理路径,以期构建适宜各个世界遗产地管理的路径模式,促进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2.黄山遗产地旅游与保护共生运作模式

就旅游而言,共生是指旅游系统内外部之间以及各自之间通过合作竞争,并达到1+1≥2的效果[2].旅游共生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竞争观念、它以契约为纽带,通过相互间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合作来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共赢”的目标.共生理论按照行为模式划分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关系、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互惠关系,按照组织模式划分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3].不同的共生模式有着不同的模式特征,而且各种模式间可相互转化.“对称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和“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是实现“双赢”(Win―win)和“多赢”(Multi―win)的理想模式[4].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皆朝着非共生方向发展,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抑制这种不良的状态,达到最佳的共生效果.根据共生理论,笔者认为达到双向共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中可行性存在的最大可能来自于政府支持.根据当前对黄山遗产地的实证研究,现有黄山遗产地已形成两种主要的运行模式类型.

2.1寄生条件下的黄山遗产地点共生模式

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是指在“世界遗产”品牌下黄山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所构成的共生体中,其行为模式是寄生关系,组织模式是点共生状态.行为上的寄生表现为黄山遗产地的开发利用是依赖于景区的保护的,且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保护并非人为有意识的保护,而是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等原因才行成的较为原始生态的自然保护状态.组织模式上的点共生表现在黄山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未能相互制约,协作共生.此外,非可持续性开发将遗产旅游资源混同于一般性经济资源,极大缩短了遗产地的生命周期,这种随机性、不稳定性的点共生模式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皆处在较弱的层面上.

2.2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

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是指在“世界遗产”品牌下黄山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所构成的共生体中,其行为模式是偏利共生关系,组织模式是间歇共生状态.黄山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从表面上看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但是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为了创造最大利益仍是偏向于旅游开发.由于黄山风景区属于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政府在管理上起到了统筹协调作用,使得黄山遗产地在旅游开发时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进行开发;同时政府在保护上给予遗产地较大支持,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每年的项目建设中都安排遗产保护类项目,拿出专项资金用于黄山遗产地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遗产旅游与保护得到和谐发展.与点共生关系相比,间歇共生关系在界面生成上已脱离完全随机性,虽然还存在随机性生成的成份,但从整体上看,界面生成已具有某种必然性和选择性[5].故从组织模式上看,黄山遗产地企业经营模式下的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属于间歇共生模式.当然,这种从政府到企业都受益的模式有其先进的地方,但是由于偏利共生的不稳定性,必然会导致间歇性共生的存在,故黄山风景区共生模式应向着更加稳定、有效、合理的方向发展.

3.黄山遗产地旅游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黄山遗产地在共生模式影响下,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共生局面趋向和谐,但是作为世界遗产地的黄山遗产地由于涉及到遗产地管理所对应的相关职能部门太多,在管理上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关系,面临着管理上的诸多难题.

3.1战略性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近年来黄山遗产地在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黄山遗产保护与管理带来了新的压力.首先,黄山遗产地在遗产地管理上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园林部门、旅游部门等都对黄山遗产地进行相应的管理;其次,保护性管理中资金投入不足,黄山主要的保护资金来源于自身的门票收入中.故应建立完善的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国家成立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协调各方;并在黄山发展文化遗产事业、产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3.2管理体制多元化仍然存在

由于国情的制约黄山遗产地管理始终存在着管理的多主体特征.这些混合管理之间的冲突的可能发生将会对遗产地资源的完整性和管理的统一性带来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黄山遗产地管理亦是如此,虽然已经形成了黄山管委会这个微观遗产管理组织,但是依然存在相应的管理和经营的矛盾、保护和利用之争,很难形成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集中管理体制,这是需要黄山遗产地乃至于各大遗产地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3营销管理亟待加强

黄山遗产地在营销策略上还需进一步改进创新,挖掘更多有利于拓展客源市场的内在营销手段,如品牌商标保护,公关危机的处理,特殊情况的预防等等,都是景区市场营销战略的延伸.景区市场营销的潜在空间巨大,但难度不少,只要紧跟市场需求,采取多种营销方式,整合资源,主动出击,才能把握住市场,不会被市场所淘汰.

3.4社区参与程度不够

黄山遗产地区内环境优美,但是接待设施紧缺并相对老旧,景区管理上应转变思想,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以缓解山上旅游接待设施能力的不足以及游客过于集中的问题,将山下居民调动起来,组织多种旅游形式,开发农家乐等分散游客的集中度,将黄山旅游转化成“山上游、山下住”,“山上赏、山下尝”等多种能够提高社区参与度的旅游形式.

4.黄山遗产地旅游发展保护与管理路径分析

4.1起步成长阶段共生模式

由于黄山遗产地属于旅游导向型山岳遗产地,其在初期的发展中主要是采用旅游开发促发展的形式,故在此阶段,共生模式为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政府主导因素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管理方法和体制处于摸索阶段,具有较大不完善性.

4.2成熟阶段共生模式

黄山遗产地在不断摸索和借鉴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遗产管理模式,但基于黄山属于旅游导向型遗产地,政府在规划遗产地发展时考虑了更多的政府利益因素,虽有了一定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黄山遗产地的共生管理问题,该阶段共生模式为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这种其实并不是较为稳定的模式,在政府眼中,把景区交给企业专营,企业赚了大钱;而在经营者看来,政府的观念还可以再转变些,如此才能更易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政府和企业的互动使得共生模式的运行上存在不稳定因素,这也并不是共生的最佳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

4.3创新阶段共生模式――共生-博弈模式

共生-博弈模式是指在世界遗产品牌下的黄山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共生制衡的共同体中,通过合作竞争达到共生.

黄山现正处在创新发展阶段初期,共生-博弈发展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目前黄山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共生共赢尚存在一定障碍,如市场障碍、制度障碍、效益分配障碍等,但是这种共生-博弈模式将是黄山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黄山遗产地保护与利用具有显著博弈性关联.

鉴于黄山遗产地的现状,首先树立合作共赢、强化成本优势的理念,在充分承认和理解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对立前提下,着眼于黄山遗产地旅游和保护的共同点,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寻求矛盾双方的共存和共赢;同时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利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方法提高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黄山遗产地走向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的轨道.其次是建立约束性机制,在制度上采用“激励相容”机制来维护黄山遗产地共赢合作博弈的长期性[6];并且建立“利益平衡”机制,使得共生单元间对共生模式产生认同感,发挥各共生单元在黄山遗产地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黄山遗产地在充分了解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影响因子作用的前提下,应以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资源共享.这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一体共生经营模式,可避免旅游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激活经济效益,也同时避免了企业因产品的同质性而产生的恶性竞争,从而在行为上形成一种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它将是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最优形式.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景区的规划、审批、监察职能,旅游企业不能随意进行景区内任何旅游开发;而企业则负责景区维护、游务、市场营销等职能.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上市场机制的引入,企业进行运营创造最大化效益,企业更加专注于黄山的经营与维护,黄山遗产地旅游与保护得到共生发展.

5.结论

黄山遗产地作为山岳型遗产地的代表,属于旅游导向型遗产地,其管理路径可反映出较多同质遗产旅游地.山岳型遗产地管理路径研究亦是反映在不同阶段因为环境等因素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连续性演进.笔者以树状演进图以保护管理和利用管理为主要特征展示了以黄山遗产地为代表的山岳型遗产地管理路径的演进(图1).

如图1所示,在大树的底部,利用管理“枝繁叶茂”,随着大树的不断增高,保护的枝桠茂盛起来,最后两边发展趋于平衡.

图1山岳型遗产地管理路径演进图

如图1所示,在树状图中,每个阶段的基础枝桠皆为保护管理和利用管理,在不断的发展中,保护与利用不断“争夺”大树主干的“营养”.在起始和成长阶段,利用管理汲取的“营养”较多,枝桠日渐繁盛;到了成熟阶段,保护管理在政府主导作用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驱动下,发展较为迅速,保护管理枝桠茂密;一棵树的发展应是两面共同发展,协同共生,互惠共赢的,故“遗产地管理”这棵大树发展到创新阶段,其开始追寻两方的平衡,并眼光不断深远,由最初的景区自身的发展演变为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性联动发展的方向,保护和利用皆在区域联动发展的大前提下进行,其演化规律是沿着景区―遗产地―旅游目的地―区域联动的轨迹进行动态适应性变化,是一种连续性的演进模型.黄山遗产地今后仍会沿着这个路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