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97 浏览:19940

摘 要:计算机文化教育与企事业需求碰撞的尴尬推动计算机教育向“培养信息处理岗位能力”方向发展;本课题研究人员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机制、教学团队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关 键 词:职业岗位能力;企业真实项目;任务驱动;课证融合;校、企、社三方合作

中图分类号:TP3-4

1研究背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是一门培养计算机信息处理核心技能的公共基础课程.经过高职院校多年的教学改革,教学重点从计算机理论知识转向计算机应用能力,从知识和方法介绍为主转向以案例教学为主,虽然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术,但是没有从岗位能力和信息处理核心能力培养的深层次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

1.1对职业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分析不够

一般而言,专业教学计划都由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共同制订,专业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因而在做专业调研时他们经常忽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往往只提出通过某一级别的等级考试这样笼统的要求.加之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缺乏深入的调研,对职业岗位计算机应用技能了解不够,在教学中对课程的把握不准,从而导致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离,甚至脱节.

1.2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不紧

不同的专业和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不同,我们应该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大都不太了解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因而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用相同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甚至相同的教案.教学毫无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还存在较严重的为教计算机而教计算机的现象.

1.3课程教学资源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不配套

在高职计算机教材市场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教材种类繁多,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校本教材,而这些教材没有提供适合各个不同专业配套的教学资源.单一的、重复的教材开发,缺少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支持,缺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配套资源,只会导致高职教材市场越来越泛滥.

1.4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

从高职学院的实际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基本实现了教考分离,全校统考,这种考查方式公正而合理,但其考查目标对理论知识的要求过多过高,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又不够;甚至连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出现了相当多的理论性很强的题目.这种期末考试决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机制,直接导致一些即将毕业的同学在制作自荐书的时候,仅会基本的打字,一些稍微复杂的排版都不能独立完成.

针对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出了以“培养信息处理岗位能力”为目标,并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机制、教学团队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2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开展课程定位研究与实践

以计算机基本知识点来构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会“考”但不会应用到工作.因此,课题组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对大量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把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定位一:将学习起点调整为非零起点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日益普及,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由原来的零起点变为非零起点.因此,我们果断地将教学起点定位在“办公软件的应用”,将教学内涵、层次进行较大的提升,而把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而是交给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建立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

定位二:培养适应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

通过对现实工作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项目.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实际办公环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办公事务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处理办公事务的条理性和规范性.

定位三:突出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基础技能人才.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本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职业技能:一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化办公事务的能力;二是信息搜索处理的综合能力.

3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课程内容体系研究与实践

摒弃过去以软件功能来组织教学,代之以职业工作岗位流程中的真实项目组织教学与实践,构建“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应用”的全新课程内容体系.

3.1按现代职场办公岗位的需求,构建新的内容体系

通过对大量企事业单位的走访和调研发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中,需求最多的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各类办公信息,如长文档的编辑管理、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信息搜索和会议议程安排、产品展示等.从现代职场信息化办公岗位的需求出发,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图1部分模块教学内容

3.2按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认知规律,构建新的教学逻辑顺序

本课程以培养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职业工作者在现公环境下的工作为背景,以某大学毕业生成功应聘到公司,在半年的试用期内,和部门同事一起出色地完成入职微机的选购与安装、公司文档管理、连接计算机网络、公司资料排版、新品手册排版、新品宣传推广、新品销售数据报表、年终系统安全与维护等任务为原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认知成长规律的新的教学逻辑和内容顺序.

3.3按专业精选企业真实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教学布局

要做到具体教学内容能够覆盖新的教学体系,关键在于精选项目.根据现实工作和企业实际需求精选出一系列真实教学项目,实现了“以案例群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建教学布局”.教学项目的选用既考虑到实用性和趣味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把从企业精选出的项目按专业大类分类,形成项目集,各专业的教学项目、实践项目、考核项目均可按专业从项目集中选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4以“业绩考核、以赛代训、课证融合”为手段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样,因此要改变“在课堂中教学,在机房实验”的教、学方式.

4.1工作室业绩考核

按照“湖南省文化产业职教集团”计算机应用工作者典型岗位的工作过程中八大模块进行工作业绩考核.每个模块测试项目均采用集团真实项目.

4.2以赛代训考核

通过各种竞赛考核学生的信息搜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档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社交礼仪能力等职业能力.

4.3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考试通过者可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办公的通行证.

建立“教―训―证”三位一体培养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行业竞争,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实弹”地进行操作,大大缩短了步入企业的适应期.

5以“校、企、社”三方协作开展立体化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

立体化资源仅由教师孤军奋战来建设,仿若古时候的闭门造车.本课题研究团队提出“学校、企业、出版社”三方协作开发立体化教材.

5.1“校企合作”策略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按照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怎么写作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人才岗位能力分析;其次将各行各业汇集来的企业真实项目,转换成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项目、实践项目和考核项目,把企业工作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形成技能项目模块结构.

5.2“校社合作”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以及常规教学与网络学习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迅速普及,促使教材建设向支持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立体化教材发展.因此,联手出版社,融合国内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建立与专业大类对口的配套教学资源库,从而避免教学资源的闲置和重复建设.

5.3“三师合作”策略

“三师”是指教学一线的教师、高级工程师(如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职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师(职业教育课程专家)等.我们从企业引进技术专家,不仅带来了企业团队建设的先进理念,还带来了企业真实项目.职业教育专家为课程改革引航;一线教师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三师合作才能使课程改革之帆驶向正确的彼方,才能开发出有职业特色的、符合各专业需求的立体化教材,才能培养“双师素质”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好的“学习型、研究型、应用型”教学团队.

融合不同行业的企事业专家,联合出版社,三方协作共建课程资源库,才能真正构建“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网络平台”相互融合的立体化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