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77 浏览:23930

【摘 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不仅将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将其引入历史观,从而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实践哲学的雏形,不仅向人类展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实践观,更是不断指导中国与时俱进的进步力量.

【关 键 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一个思想提纲,是马克思对自己新唯物主义的第一次描述.在短短的11条提纲中,马克思用一千多字时刻围绕“实践”这一主线,从根本上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因此,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文件”,《提纲》以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里程碑身份而被视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基础.


一、《提纲》解析及实践哲学

(一)《提纲》的基本构架

《提纲》全文不足1500字,短短的十一条看似相互独立,实则相互关联.全文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本点(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

《提纲》第一条开门见山对以往一切哲学进行总体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庸俗的、被动的,其主体是物而不是人.旧唯物主义的要害在于,它没有理解到现存的社会是一种自我分裂的社会,它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只有揭示了异化劳动这世俗的根源,才可能通过扬弃劳动的异化性质而建立起属于人的世界.然而自我分裂的社会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因此属人的社会要以对象化的劳动,即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为基础.以往旧哲学对实践的不理解致使其不能革命批判地对待现实的世界,只能解释世界,而不能改变世界.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定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定位和所面临的双重任务,明确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切入点――以实践为核心的认识论.他指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传统哲学中如康德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在彼岸世界,马克思则坚决否定彼岸的存在,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在现实之中,真理性即现实性.

《提纲》的三至九条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概括总结传统的唯物主义理论的局限性,首次将实践观点应用于现实社会研究领域,确立了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哲学基本思路.马克思实然性的解决了人的本质问题,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离开社会,孤立地考察人的结果.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实践,而不是某种远离实践的因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正是实践范畴的引入,导致了哲学革命性的变革.

《提纲》最后一部分通过对比新旧唯物主义,指出哲学的价值取向在于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其功能在于指导实践.旧哲学认为“立脚点是‘市民’社会”:黑格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和家庭”,国家是普遍利益的代表,在利益双方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始终存在矛盾,且属个人的私人利益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公共利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他认为国家权力如同上帝天国一样是虚幻共同体,在现实社会是不存在的.他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从本质上颠覆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立场,坚持要回到现实社会、回到历史当中,确定了人的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宗教,其所旨在的终究关怀是为提升人类的水平,使人由现实理解引向未来,给人一种面向未来的趋向,号召人们向共产主义迈进.他主张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仅仅认识世界还不是目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纠正了哲学的功能,催生哲学体系变化.

(二)实践哲学

马克思的学说可以称之为实践哲学,实践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不仅包含物质生产活动,还包含人改造或创造人自身及其所处世界的一切活动.这种实践有多种规定性,如自由、创造性、感性、批判性、革命性等等.人与环境都是由人的创造性产生的人,在现实意义上而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现实世界中创造着自己的存在方式,“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然而现存的社会是一种自我分裂的社会,人的自我异化导致现实世界处于分裂状态,只有通过革命的实践才能扬弃这种分裂.一切认识问题,无论是“抽象的思维”还是“感性的直观”,本质问题上都是实践的问题,因此新唯物主义认为只有从实践的角度才能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马克思将实践观念引入认识论,认为世界是由关系产生的而非由实体产生的.马克思虽然没有本体论观点,但却有本体观,他认为世界是由人和客体的关系生成的,通过认识论阐发本体观.纵观《提纲》全文,紧扣实践这一主线,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阐述了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和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科学的说明了人的本质.《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石,包含了新世界观的萌芽,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尤其是我党夺取革命领导权提供理论指引.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之本,也是我国坚持不懈追随的活的灵魂.我国始终坚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不仅由于时代背景的需要,更是由于其自身的强大生命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提供了契机,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创造性地将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思想.它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为我国取得政权做出了巨大的功绩.思想作为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理论飞跃,为后来中国稳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转折的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在总结新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情形,并借鉴其他社会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解决了改革开放的问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理论传承了思想中的实践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眼光看世界,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制定了“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为新中国建设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既思想之后我国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又一次飞跃.

“律人必先律己”,在确定中国发展战略方向之后,我国执政领导人必须进行自身的党建建设.以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在继承前两怎么发表展的基础之上,确实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要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之上积累出的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时间推逝进21世纪,我国早已完成“三步走”战略目标,且不断朝更高更好迈进.21世纪的中国不单单是中国的中国,更是世界的中国.面对全世界的迅猛发展,中国不仅没有落后,反而在许多领域成为世界领先.与时俱进而产生的“科学发展观”是确保中国继续进步的顽强力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根本依据,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借鉴.以为总书记的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采用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加大对民生、三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更加注重惠民、惠国问题.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具体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之根,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的发展又不断指引着我国继续向繁荣强大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