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赏识教育

更新时间:2023-1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475 浏览:42493

【摘 要】儿童的心灵幼小稚嫩,需要成年人的精心呵护和培养.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和教师都忽略了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严重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就进行赏识教育的意义和措施进行探讨.

【关 键 词】赏识教育;健全人格;自我意识

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人,人的情感、人的价值、人格的健全.而健全的人格特征需要长期的文化浸濡,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为了让学生形成这样的人格特征,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别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赏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教师期许的目光里、赞美的语言中,找到自信,健康成长.

1进行赏识教育的意义

1.1理论意义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构成良好素质的核心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健全人格首先应有自尊心.自尊方能自信、自立、自强.《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卢勤女士认为:当代儿童有求朋友、求平等、求倾诉、求尊重、识、求保护六大渴求.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和水平,最终反映在人格特征方面.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对自己稳定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父母和教师对自己评价而得来的.常常受到表扬鼓励的孩子更有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它能激励孩子增强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而总是受到批评,总是产生不快的内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就越来越低沉,逐步丧失自尊自信和上进心.赏识教育不是坐着等孩子表现优秀时才给予肯定,而是主动地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赞许并适当放大,鼓励孩子发挥优点、克服缺点或弥补不足.

1.2现实意义

西方一位哲人说:“当一个孩子在十岁的时候,你让他感知了美,那么他将会一辈子追求美.”每个人都应学会赏识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不管孩子取得的进步是多么微小.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发现,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那个阶段,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为什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越来越需要赏识时,赏识却离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沉重的学习负担应是重要原因.多年来,应试教育使升学考试失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孩子的头上,学习活动在形成自我评价上起主导作用,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创造潜力和人格特征的正常发展.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害怕自己的学习活动.说明这些儿童不相信自己,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弱点上面,集中于困难和失败.但是,这些儿童对称赞他们的话,对于一切能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的做法都非常敏感,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因此赏识教育虽然不是针对那些所谓的“笨学生”、“坏孩子”提出来的,但他们确实需要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认为:“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进行赏识教育的措施

2.1对孩子应具有真诚的爱,科学的爱是赏识教育的前提

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必定能发现其有几个长处.俗话说:是锥子总会出头的.但如果锥子是放在铁盒子里,而不是布袋子,它能脱颖而出吗?人的成长同样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无论父母,还是教师,对儿童都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在满意时将其捧上天,成天夸个不停;不理想时,一见孩子就厌烦,气不打一处来,应自始至终充满爱.但爱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爱的内容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不断丰富、扩展.科学的爱、真诚的爱应该是包藏着热爱、理解、尊重、信赖、鼓励、严格要求、期望等在内的复杂的情绪体验.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当做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对其具有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情感.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属人之常情、天性使然,应少一些随意,多一些理智.真正的爱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

2.2赏识教育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讲究分寸,把握好度

可能是深受诸如杜威“儿童中心说”等教育理论的影响,现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很重视对孩子的肯定,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给予表扬鼓励.表扬经常化,双方都很欣然接受,所以西方的儿童往往显得大方自信.但在中国的一些家长、教师看来,被表扬可能是一种潜在危胁,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加剧孩子的不安.因此,表扬必须注意分寸,讲究方式方法:第一,不要虚检测的表扬.表扬和鼓励要求发自内心,要让儿童感到他们是值得表扬的.第二,不要笼统表扬.那种不着边际的空泛表扬并不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喜悦和激动效应,只会产生疑惑.第三,不要事事表扬.要让孩子逐步体验做事本身的愉快,学会自我肯定,而不是一味希冀得到别人的赏识.第四、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行动作出正当的评价.

2.3赏识教育强调正面化,但是必须与批评相结合

许多教师和家长在赏识教育上存在误区:认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因而对孩子进行责骂、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赏截然对立起来.结果犯了简单化、片面化的错误.,我们强调正面强化,给孩子更多的激励、赏识,并不意味对孩子没有批评,没有处分.恰恰相反,对孩子的批评和处分不仅存在,而且是必要的.但是批评与处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全部目的都在于帮助孩子提高认识,使孩子健康成长.批评与处分是一门艺术,我们倡导“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当众,批评要个别”,特别严禁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在批评中要体现爱心,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有进步应及时肯定和鼓励.心理治疗专家詹姆斯温德尔指出:“依赖表扬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满足”,但过分的批评更有害;“父母们只晓得指出孩子的不足,但忘了有些缺点会变为实现理想的预兆.”赏罚都是可行的教育手段,但都要恰如其分,运用得当,应始终保持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儿童的教育训练要前后一致,常抓不懈,不断教育,督促和鼓励,不能前后矛盾,出尔反尔或自我否定.

总之,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作为孩子,能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和欣赏,是幸福的事情;而作为教师和家长,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用赏识教育打开学生的心灵,看到孩子们的不断进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这篇论文 {$getarticleurl}

【参考文献】

[1]卢勤.写给年轻妈妈[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2]周弘.让赏识回到孩子身边[J].中外书摘,1998(2).

[3]孙云晓.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J].教育研究,1998(10).

[4]张佩珍、刘业雄.爱的心路:儿童心理概说[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5]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10).

[6]梁丽萍.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J].教学与管理,1998(5).

[7]郭德俊,赵丽琴.情绪智力探析[M].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责任编辑: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