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何时才能商业销售?

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57 浏览:12745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已经在进行示范.但为什么没有真正的商业销售,而且车企对此反而没有了热情,何时上路不知道.自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则》公布至今,已有混合动力、纯电动的公交大客车、轿车等一大批整车公告,准许上牌上路,不少车型在各个示范城市进行或准备进行示范运行.这些车辆都是由政府资助,企业用户购置,用于城市公交、出租车方面.政府已公布针对个人用户购写新能源汽车给予5-6万元的补贴,并且确定几个示范城市.在一大批利好消息和有利形势之下,人们发现已获上牌资质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突然冷静了下来,不再呼吁政府支持,以免让他们研发的汽车推向市场.而且一反常态的在用户和媒体的疑问下,顾左右而言他,这个现象并非个别,而是一种普遍之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大体说来,有几种因素:

一是目前已经上目录的车型,其整车制造商四大关键零部件,大多是外购,性能不大稳定,可靠性如何,整车厂也没有多大把握,于是不肯贸然进入商业销售.

二是电池系列问题,电池商也不太有把握,整车厂则更没有把握.品质性能需要专门设备、专门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测试,且检测试验设备也是一笔大的投入.在市场未打开之前,整车商似乎不愿投入,电池厂则自我吹嘘.


三是关键零部件成本高,带来了整车成本高.针对个人购车的补贴5-6万元,不足以弥补新能源汽车之高价位.因此,个人购写的吸引力不大.

四是产品标准不统一,整车厂与关键零部件厂商是一对一的写作,而不是通用产品.比如电池规格、整车电池组容量、工作电压、电机功率、车载充电器、控制器的规格等.

五是充电怎么写作基础设施,真正向市场用户开放、通用的一个也没有,个别地方建立起来的充电站和充电桩也是示范性质的.而且只是以自己的设想来确定参数,它不是标准化,通用化的.那么,整车厂为卖车去建自己的充电系统是不可能的,也做不到,而且一个城市几个品牌的车型,各自独立建充电系统,也是不合理、不经济、不科学的.

新能源汽车不能商业销售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这里的问题大多是公共性的.如标准问题,已经有了一些,但尚欠缺许多,相对滞后已经拖了产品商业化的后退.由于标注缺失,现在各个研发单位和整车厂的零部件和车型五花八门,无法形成系列,也无法形成规模量产,这是成本高的原因之一.同时各路神仙各显神通,无法形成研发攻关团队,使关键零部件之品质达不到实用程度.新能源汽车研发以“三纵三横”为格局,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电池、电机、电气控制,但没有就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经济资助、能源补给三个系统搭建三个平台,致使技术标准有了,但既缺少又滞后,经济和政策方面仍然缺少.至于新能源补给如充电怎么写作系统,要么没人干,要么各自单干,缺少通用共享性.

现在新能源汽车面临的产业化、商业化难题,只有三平台的作用来解题,而三个平台作用的主角是新能源汽车研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相关职能部门,如果不能就三个平台系统的关键问题进行解题,前面三纵三横之努力不会达到理想之目的.

现在大家都冲着投资因素,不愿研发和提升品质,反过来巨大投入也无法形成回报.新能源汽车只有零部件成本降低了,才能商用市场.靠资助补贴是无法形成产业的,这就需要政策法规、经济手段来来推动.目前全国从事整车、零部件的企业无数,但仍然无法形成规模和技术突破,况且零部件众多,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愿景的企业共同为之努力才行.这点政策法规平台的作用不可或缺.

最后新能源补给系统,目前的重心在动力电池、快速充电、停车充电、出租电池、更换电池,各种能源补给模式都有,尝试一下也许未尝不可,但整车、电池和充电设备的标准化必须尽快建立和统一,不然各干各的,都无法做好.当前能源补给系统之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用户是不敢写新能源汽车的,免得日后麻烦不断.新能源补给系统只能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共同参与,在技术标准和游戏规则下进行各自的努力付出,才能共享这块蛋糕.而这一切将有赖于新能源补给系统平台的作用.若无人愿管,那么新能源汽车即使全部完善了,没有完善的新能源补给系统,也是无法商业化的.这点,国家能源局已担当起了这个责任,开始发挥作用.

新能源汽车目前没有商业化,整车厂只围着示范城市这点份额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使新能源汽车实现商业销售.如何解开新能源汽车“有车无市”这个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