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15 浏览:68440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文章针对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运用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的理论,重视提高读者的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结合中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期待视野”,提高学生的主动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知识.让语文真正渗透到教学和生活中,让学生称为课堂的主人公.

关 键 词:“期待视野”阅读教学阅读效率

中学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偏重知识性,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的无可动摇的主导性地位,既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使得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逐渐埋没,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只有15.69%的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而明确表示不感兴趣的却有47.08%[①.教育部200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表达了这种共识:“应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进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②.

本文针对学生阅读兴趣淡薄,阅读方法单一,阅读缺少深度以及阅读过程中缺少目的性和知识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就以西方接受美学为指导,分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作者介绍的重要性.

德国著名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汉斯·罗伯特·尧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尧斯借用曼海姆和波普尔的理论阐述了读者的阅读与创构文学史的关系.他提出了一个接受美学中最为重要的观点:“期待视野”,被称为接受美学的“顶梁柱”.“期待视野”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期待视野”应当既指作家层面的预期期待,又包含读者层面的审美期待.“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位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③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不断被证实和打破,读者便融入到作品之中,进而解读和理解作品.

同一读者对不同的作家,或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家也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比如在中国,读者总是期待从杜甫那儿读到尖锐的、犀利的批评或讽刺,从李清照那儿感受到爱情的凄美,从苏轼那儿学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如果一个史蒂芬·金突然写了一部爱情小说,那么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定会下意识地去寻找这个爱情故事中悬疑情节的蛛丝马迹.当然反过可以推出来: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期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解读,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找到对作品解读的共同之处,使阅读教学达到“和而不同”的目的.基于以上的理论,笔者形成了一下几点阅读教学建议.


一、侧重培养学生的“期待视野”.

首先教师要了解“期待视野”的各种形成因素,培养学生积极动脑,重视文化背景,把读者置身于故事发生的场景中,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寓意.由于每一个学生受到的教育都是本土教育,掌握的知识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这种文化的差异下会阻碍“期待视野”的形成,造成理解不当或者根本不能理解.所以,教师必须要跳出本土文化的局限,教授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历史文化、交际风俗、礼仪规范、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树立学生的“期待视野”的要求.

二、体验视野的变化,提高阅读的效率.

尧斯认为期待视野为两大形态:其一是既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本身的综合经验),即“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即“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这两种视野交融而形成具体的阅读视野.“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现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绝收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④因此,在阅读进程中,学生的“期待视野”部分会被证实,部分会被打破或全盘否定,教师要做好的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期待视野”被证实是正确的,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会提高,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这种正确的“期待视野”产生的因素,让它们变为下次类似阅读的前期经验,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找到“期待视野”被打破的原因,鼓励学生形成新的“期待视野”,并在下文阅读中进行检验.这样,既提高效率,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学习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探究学习的魅力,使语文学习真正达到学与用的统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