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校外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与培养模式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92 浏览:11629

摘 要:分析目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方案和培养模式.

关 键 词:计算机类;实践基地;培养模式;校外实践教育中心

0引言

由于认识到实践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教育部决定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实践基地分文科实践教育基地、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类别.

实践教育是培养计算机类工程型大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育可以给学生带来如下好处:①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际的软硬件研发,把所学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对专业的认知;②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工业界的最新发展、企业软硬件产品研发过程和应用领域,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③让学生进行意志磨炼,以利于增强劳动观念、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计算类专业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专业组成,是全国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的专业群之一,要使该类专业的建设具有新的突破,实践教育是其中的关键.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从1993年开始招生,目前已经从单一的计算机师范类专业发展到包括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5大电子信息类专业.最近,该类专业已获得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立项.笔者对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作了一些初步思考.

1现状及问题分析

1.1计算机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矛盾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许多IT企业招不到满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当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包括就业信息不畅和毕业生不愿意在IT企业就业等,但其核心问题是高校培养出的所谓人才,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大量企业反映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甚至大量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也主要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而没有基本的实践训练.

由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对解决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之间的矛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中心开展多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尽可能多地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工作,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尽快地与开发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计算机类专门人才.

1.2“双师型”师资问题

“双师型”师资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职教师:①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②近5年中有两年以上本专业相关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5年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两项及以上校级以上实践教学项目.

计算机类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高校相应专业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上课只停留在课本的理论知识上,或只能指导学生作一些小型的验证性实验,这必然影响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许多高校为片面提高学术层次,引进各类高端学术人才,而忽视对具有丰富企业一线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有专业教师没有参与企业工作经验的机会.

实践教育中心模式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教育的环境,也是高校师资提高自己行业经验的平台,同时企业也可以直接用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为专业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

1.3企业利益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学校和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为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而开展的合作交流和教育活动.学校和企业是产学合作教育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这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协调.它们的矛盾和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目标不一致.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积极性较高;而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生产所需产品并获取最大利润,一般主要关心员工职业技能培训,而对高校人才培养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2)进度不统一.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很难统一,这会造成教学、实习的时间安排与企业的生产不协调.企业有生产开发任务时,学校的理论教学环节有可能尚未完成;而需要实习时,企业可能已经没有生产开发任务了.

(3)学生实践活动与企业的生产工作之间的矛盾.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活动,某种程度上会对企业的正常产品研发和生产造成影响;处理不当,会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校企产学合作和联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如何处理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矛盾与不一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建设目标和组织架构

2.1中心的建设目标

实践教育中心的总体目标是通过3-4年的时间,建成一个组织结构清晰、管理制度完善、培养模式合理的面向计算机类本科生的校企合作型实践教育平台.通过在中心的实践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能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高质量IT人才.同时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共赢.

2.2组织架构及功能

实践教育中心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成员组成和主要职责如下.

(1)实践教育中心领导小组.中心组建专门的领导小组,成员主要是校企双方相关领导和资深专家,负责人由企业总经理和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共同承担.主要职责是对建设方向和运行情况给出意见和建议.

(2)实践教育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高校各专业主任和企业部门负责人组成,校外实践基地项目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职责是制订和落实中心各类管理制度,并保证中心的日常运行.(3)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管理团队.由各专业的骨干教师组成,与企业管理团队共同负责本专业学生的具体实践教学和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4)企业管理团队.由企业各部门的技术骨干组成,配合专业管理团队制订实践培养方案,保证实践培养方案能够按计划实施.

(5)指导教师团队.由专业“双师型”教师和企业软硬件方面的工程师组成,主要负责制订培养方案和具体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以及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等.

3主要举措及模式探索

3.1建设思路与主要举措

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的完整实践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制度建设.建设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规范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理顺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各项任务及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实践条件建设.在现有仪器设备基础上,通过经费投入购置一批能满足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任务所需的设备、设施,建立实践教学所需场地,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开放与维护,保证实践项目按质按量完成.

(3)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建设.设计一整套学生参观实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课程实践、毕业设计课题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培养方案,建立良好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

(4)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由学校教师和共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5)实践项目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共建企业单位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开发有助于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校外实践项目、学生创新性实践课题、创业孵化培养课题等.实践项目和课题的开发与设计应体现科学性、行业性、独创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6)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信息专业优势和现有的资源条件,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远程操作.

3.2培养模式探索

1)“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实践活动必须与学校课堂教学的内容相一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表1所示.

2)工程型师资培养.

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类工程型师资存在较大缺口,由于没有长期有效的培养平台与培养模式,使得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高校培养工程型师资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一方面,企业可以协助学校对在职教师进行工程型师资培养,学校可以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开发与实施,以顶岗锻炼的形式提高在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选派优秀研发工程师赴学院参与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专业建设和工程实训课程的辅导.条件成熟还可以形成一种机制,让企业中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有高校教学经历,从而为企业成为高校工程型师资的重要来源.

3)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实践教育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整体的优化,不过于强调某一门学科课程的系统性,而着重考虑课程在体系中的整体价值,强调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效果.改变过去在各门课程之间自成体系、互不联系的现象,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同时坚持实践导向型,注重实践能力与行业规范的培养,适当放宽对理论知识的要求.

具体来说,合作课程可以有以下3种形式.

(1)针对专业实习的岗前培训课程.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产品针对的主要行业、选择的研发工具和平台及规范等,所以每个学生想要进入企业实习就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以便使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进行无缝衔接.这类课程可以安排在较短学期,到企业或学校进行集中授课.

(2)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践性课程.与上一类课程不同,这一类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是由目标企业开设的课程,也可以是高校教师开设的课程,在实际操作时引入企业师资讲授.’(3)课程嵌入式教学.另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可以是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某些主题环节邀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工程人员讲授其中的几次课,以提高课程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联系.

4)创新型课题设计.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的重要思想.对于大学来说,提高素质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或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实践创新能力是计算机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教育中心可以从企业的生产实践出发,给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型课题,一方面可以为企业难题寻找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并有可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较好的素材.

(1)企业难题与学生的创新课题相结合.为鼓励创新,高校一般每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新研究课题供学生申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课题往往由于与实践脱节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学生的创新课题能与企业的实际难题相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创新课题的价值.

(2)企业的开放性课题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学分相结合.目前高校已普遍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学分,才能进入专业实习阶段,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没有取得创新创业学分的学生不能毕业.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学生较难取得这些学分,如果引导学生在见习阶段积极参加实践教育中心的企业开放课题,就可以取得创新创业学分.

(3)企业工程项目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实习期间一般会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如果学生以这些项目为背景,进行毕业设计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一方面,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避免了虚构式的设计内容;另一方面,这样的毕业设计也可以得到企业导师的相应指导,从而保证毕业设计有较高的质量.

4结语

根据几年来与企业实践教学的合作经验,笔者提出对计算机类本科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思考和设想,这些思考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作为构架性方案,该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思路希望得到相关专家的建议性意见.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