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模式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949 浏览:71363

【摘 要】计算机网络教育在互联网日益普及、通信技术愈发成熟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网络出错,通信异常逐渐成为所有职业都可能面对的问题.然而,绝大多数的网络问题是可以通过简单操作自行处理好的.因此,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尤其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网络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亟需改进.

【关 键 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的规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六门核心课程之一.这既是对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需要的肯定,更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如果授课对象是普通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那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系统》类先修课程基础上的学习,学生掌握难度不大.但对于非计算机类的专业而言,缺乏相应的先修课程的支撑,加上课程定位、教学学时、课程教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想把计算机网络这门课讲授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1.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1课程定位不够清晰

受到信息时代的要求和教育部的规定,很多专业都会开设计算机网络基础类的课程.但是本门课开设的目的、开设的条件、开设的要求以及上完本门课后希望学生达到的标准,很多专业在做顶层设计时都写的相当笼统.这将直接导致教师在授课难度和内容方向的选择上无所适从.以新闻传播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为例,前者侧重于网络应用,比如文本输入、信息查找;而后者不仅局限于应用,有时可能还要涉及数据库的设计、网络搭建等内容.因此,在教学上,针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花较长的时间去讲授编码、ISO的分层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协议显然是不明智的.

1.2教材选择不合理

尽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教材非常多,但无论是面向中职中专、高职高专还是高等院校的相关书籍,大多是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相当程度的延伸.这使得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时深感压力.加上教师忽视学生基础,以中学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又缺乏中学特有的考试压力,其必然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此外,计算机网络涵盖的内容广泛,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一味的抱残守缺,所选教材常年不换,仅是满足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忽略时代性和应用性显然也背离了计算机网络开课的初衷.

1.3理论教学方法不当

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高,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学时有限,一般来说不会超过48课时,而绝大多数实践项目都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教师在课程教学时不得不倾向于理论教学.然而,在本科教育中学化的今天,很多高校教师采用的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内容枯燥,艰深难懂,互动性不足,更缺乏与各开设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

1.4实践环节不能得以妥善落实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践项目的设置;另一方面是项目实施的条件.对于前者,应该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实践项目.例如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应用性的实践内容,如组网、制作网线或进行简单的网络错误的排查、筛选.使其学习后可以马上提高对网络的理解和解决日常可能碰到的网络问题.但如果是针对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就应该综合讲述网站搭建、工业现场总线控制等内容,加深其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而对于后者就需要各院校整合资源,尽量满足实践环节开设的条件.如网线的购写,计算机、路由器的配备.毕竟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教学的目的.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非计算机专业在进行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时应该在课程定位清晰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模式,监督教学过程,实时评价,侧重应用性,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2.1以“实践项目”为驱动

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模式都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而言,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处理网络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才能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自觉的参与学习.但是,完全以技能操作或仅仅是教会学生机械性的解决一个问题显然达不到高校开课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项目设置后,引导学生进入理论教学的学习.

2.2实时评价学生能力的理论教学

在实践项目的促进下,针对项目实现的每一步详尽讲解其涉及到理论知识.例如在局域网的组建过程中,可以先针对网线制作进行理论教学.其中就会涉及到网线的辨别、网络的种类、线序的排序,以及交叉线和直通线的区别及应用场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及时、积极的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以确认学生是否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去完成实践项目.这种评价方式可以用考卷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学习评价,如设立问题让学生在理论上提出解决方法等.设立项目实践的准入门槛,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同时这也是对允许进行项目实践的学生的一种肯定,进一步强化其学习动力.

2.3及时反馈、区别对待

在对学生理论基础进行考核评价后应区别对待不同结果的学生.如考核合格者进入项目的实践环节,考核不合格者重新进行理论学习.但是这种理论学习的过程不宜过长,组织方法不应与上课冲突.教师的评价应该以鼓励教育为主,而考核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因材施教.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以降低原理性和概念性的知识讲授,用应用性或操作性的技能讲解取而代以,使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该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时注意的问题

任何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都需要教师去推动,而对于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主动学习是这个课程教学模式能否妥善、有效实现的关键.这其中尤其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环节.首先,以课程定位和开课目的为基础,合理设置实践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选取生活化或大众化的网络问题.例如在讲解DNS怎么写作器时,以“可以聊但不能浏览网页”为实践项目,讲解内容涵盖网络参数的设定、通信异常的排查、路由器的设置等等.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其次,理论教学的内容不仅要考虑不同的专业,也应考虑学生的开课年级.仍然以DNS怎么写作器的内容为例,如果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如通信编码和通信原理等.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枯燥无味,短期内学生也难以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由于开课年级较低,思想较为单纯对这些内容不会显得非常排斥.但如果教学对象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那对这些内容就应该尽量少讲或不讲.因为高年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而且大多都有了就业方向,会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再讲这些理论性过强的基础知识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最后,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应做好统计分析.大学教育相对松散,学生学习的自用度也较高.由于教学学时有限,不可能让每位教师都在授课前最好充足的学习准备或学习摸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厘清学生层次,做好因材施教.一方面,针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在给予鼓励教育的同时,从应试角度出发让其熟记、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习兴趣较高,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可以针对性的设置障碍,或选择难度较高的问题让其解决,刺激其保持长期、积极的学习状态.

当然,在具体实施时,教师的专业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人格魅力都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如何,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设都势在必行,如何在既有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值得每一位授课教师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