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区农广校:用知识引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86 浏览:18450

津南区是天津市四个环城区之一,位于天津市东南部,海河下游南岸,素有天津“金三角”之称.总面积420.72平方公里,辖8个镇和地处市区的长青办事处,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多年来,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在憨厚的农民中间,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乡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传播着科技知识,用知识改变农民的生产能力,他们都来自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津南区分校,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农广人.

津南区分校成立于1981年,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怎么写作,为当地经济建设怎么写作的办学方针,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围绕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等.30多年来,先后为津南区基层培养了大中专毕业生5000余人,年均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00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年均500人,85%以上实现转岗就业.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和投入,采取项目带动培训的方式,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增收增效,津南区分校在稳步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2001年实施国家级培训项目“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开设水稻、绿色蔬菜种植、肉鸽养殖、水产养殖等专业63个教学班,培训学员3180人,2003年制定并实施了“三个千”、“六个百”培训计划,2004―2007年实施全区“351”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培训学员14470人,其中4423人取得绿色证书,2008―2011年实施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开设蔬菜园艺工、家禽饲养工、果树工等8个工种培训,1544人取得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2012年至今,实施天津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量在2000人以上,通过学历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搭建教育体系,增强培训能力

建校初期,津南区分校只有办公室一间、人两个半(其中一个借调),条件简陋.多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和校领导的努力争取下,教学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全市农广校系统率先建立规模较大的微机网络教室,并逐年完善.现已拥有设备先进的电化教学室,投影仪、电视机、摄像机、VCD、DVD一应俱全,线性和非线性编辑设备各一套的声像编辑室,能够自行制作教学光盘,有图书资料万余册、各类光盘五千盘的图书资料室,区分校教师实现网上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农广校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津南区分校始终把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以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扩大培训范围,增强培训的辐射能力.校领导和教职工深入全区各镇、村和相关部门认真调研,选择教学条件好、领导重视、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单位投入资金设备,设立教学点和培训基地,方便附近的群众参加教育培训,并辐射周边地区.目前津南区分校在全区各镇设立了9个教学点和2个教学基地,这些教学点和教学基地中有镇成人文化学校,有中型企业,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行政村,尤其是把教学点建到“村一级”,成为全市首创,从而形成了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满足了基层农村农民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津南区分校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建校初期,农广校只有两个半人,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已有在职教师8人,其中3个高级职称,5个中级职称.这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扎根农村、贴紧农业、心向农民,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任劳任怨,为津南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通过在农民教育培训领域不断摸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并多次获奖.二是打造了一支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的近百人的教师讲师团队伍.这些教师有来自高等院校的中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有来自农民中间的土专家,他们爱岗敬业,致力于面向“三农”搞好怎么写作,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农民,转化科技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重心下沉,搞好学历教育

多年来,津南区分校按照农广校和天津市农广校的部署,坚持在稳定中专办学规模、向两头延伸、重心下沉上下功夫.


稳定中专规模.中专学历教育是农广校办学的基础,多年来,津南区分校采取三个联合方式,认真做好农民中专学历教育招生工作,中专办学规模保持在校生400人左右.一是与区委组织部联合,对村级干部开展中专学历教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区分校积极争取组织部门支持,对村级干部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培训村级干部1500余人,提高了村级干部的学历层次和执政能力.二是与企业联合,对企业职工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区分校深入到企业中,根据企业生产情况设置专业,十几年来先后与十余个大中型企业联合开办了农村电气化、机电技术等专业中专学历教育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千余人,提高了参学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对合作组织成员开展中专学历教育.近几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津南区成立了几十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区分校深入合作社,广泛宣传,吸引社员参加学习,并根据合作社的需求和社员的实际情况,开设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果树生产等专业,适当增加职业技能课程,提高了社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促进了合作社的增收增效.

提高学历层次.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专学历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中专招生不断滑坡,津南区分校同样面临着中专招生困难的问题,如何提高农广校的学历教育层次成为摆在农广校全体教职员工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区分校教职员工集思广益,收集多方办学信息,积极开辟大专学历教育新途径.自1996年开始,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办大专学历教育,先后与天津市农学院联合开办农业推广高自考专科学历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专业本、专科成人高考学历教育,与河北省黄骅市农广校联合开办农业推广高自考本科学历教育,与河北省廊坊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联合开办经济管理成人高考大专学历教育,与天津师范大学联合开办学前教育成人高考大专学历教育等,培养了大批高学历的农业实用人才,提高了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津南区的各街镇,仅小站镇就有私立幼儿园60多家,这些幼儿园的老师学历层次较低,她们迫切需要提高学历层次和工作能力,希望接受大专及以上层次的专业教育.区分校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一情况,认为这是开辟高层次学历教育新领域的契机.通过走访市教委等有关部门,了解到天津师范大学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成人教育大专班,于是,校长带领有关同志前往师范大学,毛遂自荐,提出合作办学的想法,师范大学领导对农广校办学情况不了解,害怕影响自己的声誉,表现很犹豫.但是津南区分校没有放弃,多次前往师范大学,并请师范大学的领导考察区分校,充分了解农广校的办学资质.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天津师范大学决定和津南区分校联合办学,在小站镇开办了第一期学前教育大专班,招收学员43名,为农广校的大专学历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

实行双证并重.津南区分校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坚持重心下沉,积极搞好农业实用技术科技培训,并认真落实校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精神,积极推进中专学历教育“双证制”,做到学历教育和科技培训有效地衔接,根据中专学历教育开设的专业和课程,结合津南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实际生产情况,先后在中专学员中开展了家禽饲养工、家畜饲养工、蔬菜园艺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在提高学员知识层次的同时,提高从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在津南区八里台镇毛家沟村,有个天津兴牧联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毛家沟村是津南区最边远的村之一,建社初期,管理者年轻,有为社员怎么写作的热情,但知识匮乏,又缺少管理经验,社员素质低,技术水平也差,合作社发展非常缓慢.区分校多次深入到该社进行调研,与合作社理事长徐相珍探讨研究,在合作社开办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中专学历教育和家禽饲养工、家畜饲养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徐相珍身先士卒参加了中专学历教育学习,取得书的同时,取得了畜禽养殖的职业资格证书.合作社社长、徐相珍的丈夫李丽,还参加了农广校的农村经济管理大专班的学习.通过学习,夫妻俩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种养技能,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合作社已辐射周边村庄,拥有养殖户106户,社员304人,大田作物种植面积300亩,肉杂鸡养殖10万只,生猪养殖5000头.先后注册了“徐相珍牌蛋品”、“徐相珍牌活家禽”、“林地麦青牌蛋品”、“科瑞农牌杂粮”、“联起天嘉湖牌蛋雕工艺品”等5个商标,申请并领到了国家颁发的“珍禽养殖许可证”.2012年,合作社被评定为天津市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13年,社员人均收入增长2000元.他们夫妻也被乡亲们誉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狠抓教学管理.在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中,区分校狠抓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深入农民开展调研,确定培训方向、广泛宣传落实受训学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教师教材、组织授课、实践教学和考试考核等,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培训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同时严格教学管理,通过三个加强、一个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三个加强:一是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管理.多次召开教学管理培训工作会,交流经验,互相借鉴,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师资管理.定期召开师资教学研讨会,探讨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交流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并多次在师资中开展教学评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和授课水平,涌现了一批教学水平高、深受学员喜欢的优秀教师,有3名教师先后被授予全国农广校教学能手和天津市农广校教学能手称号.三是加强学员管理.对学员实行自主管理.每个教学班都设有班主任、班委会,在学员中挑选责任心强的学员担任班长,协助班主任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下设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设有组长,实现层层管理,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班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并在教学管理中严把三关,即出勤关、作业关、考试关,形成约束机制,提高了到课率.一个改进即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农民自身的特点,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实践教学,把培训办到田间地头,针对学员实际生产安排授课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农广校的凝聚力,学员也表现出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有身怀六甲坚持上课的,还有在婚礼的前一天出现在课堂上的等等.2012年冬季的一天,天津市突降大雪,天气寒冷,而这天恰好是小站镇二道沟教学班上课的时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担心学员不能到校上课,可是大大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上课之前,全班50名学员无一缺勤,齐刷刷地坐在教室里,当时的场面让人感动.

多年来,津南区分校教职员工在津南区广阔的农村天地,结合津南区农业发展形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他们深入到村,深入到农民家中,了解农民需求,足迹遍布了津南区的175个自然村,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送科技到农村,送知识到农家,成为津南区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连续多次被农广校、天津市政府、市农委、农业局、市科委、科协、津南区政府等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工作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2005年被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为先进单位,被天津市政府评为科教兴农先进集体,2009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评估校、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2013年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命名为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广播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农广校办学事迹予以报道.

荣誉只属于过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农广校新的历史任务,津南区分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将会更加地精诚团结、开拓创新,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兴农”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津南区分校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