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模式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57 浏览:157726

摘 要:以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为目标,通过对学生期末上机实际得分统计,对分层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分层教学改革方式提出修改意见,以达到完善教学改革的目的.实践表明,通过对实际数据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比凭借教师个人经验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准确.

关 键 词关 键 词:分层教学;教学改革;E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7019802

1研究背景

进入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

所谓分层教学[2],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几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3]: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考核,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分层走班模式.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课程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多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A、B、C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它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这种模式多用于职业教育.指按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具体做法是:入学时进行摸底调查,既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了解学生对就业的选择,在尊重学生和家长意见的同时,也反馈学生自身的学业情况,正确定位.然后,以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为依据,分两个层次:升学班与就业班.两个班的主要文化课安排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只是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的难度有区别,升学班更注重应试能力的训练,就业班则突出文化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结合.当二年级学生参加水平测试并合格后,学校又给学生提供第2次选择,升学班进一步强化文化课与主要专业课,而就业班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

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由于增加了测验和成绩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也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分层教学的缺点是:在管理上比较复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了分层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4],但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多数情况是根据教师的个人经验来进行分层的,但是不同的教师对如何分层看法分歧很大.本文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指导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2改革方式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教师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及时更新教学知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选择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解决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①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对实际操作不容易考核;②对学生特点分析不够深入,无法因材施教.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武汉纺织大学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学校学生结构复杂,有普通二本学生、独立学院三本学生以及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计算机基础为零,上课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甚至连计算机键盘上的按键在哪里都不知道,同时也有学生计算机基础很好,在初中甚至更早就接触计算机,进入大学时已经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以前是按照自然班进行教学,全班同学都是学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教的内容多了,速度快了,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教的内容少了,速度慢了,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上课没意思.为保证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想教学目标,学校决定从2012年9月开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分级教学.首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对象为:普通二本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和独立学院三本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办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选择以下三种方式之一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①8学时理论教学+4学时实验教学;②8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实验教学;③8学时理论教学+24学时实验教学.

所有学生8学时理论教学授课内容相同,都是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授课地点在多媒体教室;实验教学按学时数从高到低,授课内容依次减少,授课地点在机房,实验教学中30%左右的时间由实验指导教师进行上机实验演示,剩余时间由学生自己练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和周围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实验指导教师请教.不论学生选择哪种方式学习,期末考试都采用上机考试并且不同学生上机考试难度完全相同,上机考试的内容80%来自实验教学,20%来自理论教学.

3数据分析

根据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计算机基础》课程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利用SPSS分析对比三种不同选择分数.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均值、标准差分析.选择类型1的学生均值为81.59分,标准差10.171分;选择类型2的学生均值为82.38分,标准差10.049分;选择类型3的学生均值为84.41分,标准差为9.078.从结果来看选择类型1的学生,均值最低,标准差最高;选择类型3的学生,均值最高,标准差最低.从统计结果来看,与最初预测相反.

在教学实践中,原本期望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类型1,计算机基础中等的学生选择类型2,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类型3.但统计结果显示,计算机平均成绩最好的是选择类型3的学生,而选择类型1的学生平均成绩最低,这与预测值相反.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分层教学确有成效.从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选择实践课程越多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越高,这说明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实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本科计算机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2)实验教学必不可少.从统计结果来看,实验教学对提高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帮助较大,这是因为上机考试内容的80%来自实验教学,所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花的时间越多,期末上机考试成绩越好.

(3)课程选择方式有待改善.目前,课程选择的模式是让学生根据自身计算机水平,在完成8学时理论教学后自由选择后续学习方式.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选择教学类型参照标准不统一,一部分学生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这导致学生错误选择实践课程较少的教学类型进行后续学习;另一方面,对计算机有兴趣的学生,很有可能选择实践课时较多的教学类型3进行学习.为了统一选择标准,可以在完成8学时理论教学后进行一次计算机水平上机测试,然后以测试结果作为参考,为学生提供选择后续学习方式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