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709 浏览:84976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以大连大学计算机专业为例,讨论了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介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关 键 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71-02

大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1989年,2001年和2007年分别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和示范性专业;2003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以来先后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又获批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计科专业从2000年开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大连软件外包领军城市的IT技术优势,创建了颇具特色的3年在校内培养和1年在企业培训与实习的“3+1”校企联合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大连市软件外包企业永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成立“外向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并陆续与大连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华畅电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大连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大连)实训基地等十几家软件企业及培训中心签约联合成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2009年,我校计算机专业加入大连IT教育联盟,与企业更为深入地开展合作,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和研发,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做技术讲座.并以2009级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通过科学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CDIO教育模式培养IT工程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1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推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早在制定199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时,我们就将四年的主要课程压缩到三学年左右时间内完成,所剩约一年的时间部分学生到软件公司从事一年的软件工程实训,另外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内继续学习专业选修课,同时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

通过不断摸索实践,在“3+1”校企联合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2006级本科培养方案中逐渐形成了“两主一辅”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条主线是认识实习、项目实践或IT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辅是通过创新课题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以修订2009级本科培养方案为契机,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即以项目为主线围绕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展开,分为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具有实验教学、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五个模块.

把国际上先进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的CDIO理念,即“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融入到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建立“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分类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构建实践项目架构,使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主线,把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到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企业有效参与的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项目实践、创新设计等,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和校外结合,加强实践环境建设,拓宽工程实践渠道;建立考核监控机制,注重实践教学实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不仅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而且增加团队设计项目,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类:综合设计类项目,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及能力要求的项目;课程群类项目,为包含一组相关课程及能力要求的项目;单门课程类项目,在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与理解而开始的项目.

综合设计类项目:在一年级进行以介绍本专业核心内容及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认识实习和新生研讨课;在四年级安排校企联合进行IT项目实训.每个该类项目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

课程群类项目:主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本类项目结合个人工作和团队工作,同相关课程的关联紧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

单门课程类项目:为单一课程开设的项目,如专业课中的课内实验和课内设计等.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建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践教学过程的机制,确保实践模拟的准确性及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技术上的先进性.

对实践类课程采取基于项目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软件设计开发环节及相关规范要求,培养学生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软件编程和测试能力,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编写软件文档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IT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实验(单门课程类项目):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提高相关课程实验教学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题目比例.在基础课程实验中,主要为验证性实验,主要为验证、理解、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怎么写作,但也需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这类实验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高于15%;专业方向课程中,要求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高于50%.

课程设计(单门课程类项目或课程群类项目):本课程体系安排7个课程设计,其中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和软件项目开发课程设计为独立教学环节(课程群类项目),校企合作联合指导,集中进行.其余5个课程设计安排在相应的课程中(单门课程类项目).教学内容根据相关课程群而设置,体现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项目内容,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地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中,主动地去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其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工程能力.认识实习(综合设计类项目):其内容增加东软、大连达内等IT企业的参观学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IT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IT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综合设计类项目):IT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利用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前适应企业环境,并通过合作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的研发训练和相关培训,提高学生的技术开发水平.

创新设计和科技竞赛(综合设计类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和工作室创新设计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多种、不同级别的竞赛.竞赛包括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IBM校园解决方案大赛和“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加强实践环境建设,拓宽工程实践渠道

在校内,与企业共建校内IT项目实训室.在校外,在多年进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确立校企合作的有效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生产、管理的实际,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

(1)在企业实际的项目培训与实践中,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2)通过在企业环境的项目培训与实践,使学生了解熟悉企业级的项目流程和工作规范,培养学生工程化的意识和职业技能,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通过企业文化培训和软件项目的培训与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软件公司工作的紧迫、积极、团结协作的气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的人.

4注重实践教学实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教学效果考评和监控,依据考核标准采用不同的形式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对16学时以上的课程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考核并计入考试成绩;对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并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分析和设计一个完整的系统(软件),最终以现场演示和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在毕业设计环节,通过采取教师资格审查、题目质量审查、开题报告审查、中期检查、论文互评、分组答辩等一系列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根据学校对于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要求,利用本专业自行设计开发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进行全程管理.在企业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考核和全程管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