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03 浏览:143045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它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胸中如能装下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致“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回归文本,还课堂以琅琅读书声,但初中的语文教学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状.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很难听到或飞扬或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师生一堂课里绝大多数时间都纠缠在纷繁复杂的理性分析中,“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教学往往来去匆匆,如雁掠去,且无痕.朗读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是走过场.出现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教师的教法观念没有改变.

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朗读这一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教师只让学生在课堂泛泛自读,并不提出具体要求.也不对学生试读进行指导.

三是课堂朗读方法方式单一.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最喜欢采用学生集体齐读的方法,这样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没有培养成,语文能力也就差.

二、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朗读教学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精心设计,还应注重朗读法的指导.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朗读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朱自清的《春》时,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自己示范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文章的主题就会越鲜明.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1)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

(2)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3)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4)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还学生琅琅书声,使朗读之花悄然绽放于语文课堂.让学生读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读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读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