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507 浏览:82740

摘 要: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动态调整才能符合软件企业对于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技术的需求.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才是推进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根本.

关 键 词:动态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已经由多年前的热门选择逐渐步入平静阶段.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大批走入社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同时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对就业市场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力且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成为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业好,连锁效应是招生好,好的循环才是支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有所改变.

计算机专业要培养既有专业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打破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贴近就业市场,分析计算机专业面向的岗位与人才需求规格,从相关岗位的工作需求中挑选共同特点的技术要求,确定计算机专业动态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对于高职教育中的“双证融通”,也可以引入高校教育的理念,在学生拥有的同时,为学生挑选满足工作需求的职业资格认证,让学生在就业中增加砝码.

在改革专业培养模式的同时,应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根据行业和岗位的任职需求,对教师进行培训.参照企业用人需求修改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形成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教学模式;参照企业人才培养标准重构课程体系.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时,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培养目标,不能局限在固定的模式中,应充分发挥兄弟院校与企业的作用,邀请有经验院校的相关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确定培养内容、能力结构等,并力求贴近企业的用人需求,使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构建课程体系

三、建设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1、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高校网络精品课程培训,吸收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

2、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实践,了解企业项目开发方法、手段和过程,从而增强教师实际项目经验,并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确学习课程的目的,促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变.

四、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专业课的授课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动力来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理论课的授课可以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引入实际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和探索,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实践课而不是实验课,实践课并不局限于让学生验证某些理论,而使让学生接触真正的项目,让学生感受“学有所用”.同时授课方法应模仿公司的管理方法,按角色学习,并动态更换角色,使学生步入半个“公司环境”.

五、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工作前的最后一次能力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选择十分重要,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实习实训基地分为两类: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习,以本校的机房为依托,聘请企业下属专业培训机构的讲师,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蓝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年级,量身项目,对学生进行校内培训.对于校外实训基地采用与某些教育机构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主要模式为:教育机构在学生进入公司实岗实训前,对学生进行3-4个月的岗前培训,完全以公司实际需要的技术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动手能力;然后将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实岗实训,使学生深入企业世界,在企业工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完成项目,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技术需求进行比较,对自己的知识储存进行查缺补漏.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十分有帮助,经过学生的几轮培训,也会让学校明确已经制定的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贴近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六、改革考核机制

计算机专业对于实践能力要求高,不能仅依靠一张试卷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增加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可以以课程中的项目为考查目标,观察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成绩,并且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的比例应更倾向于实践成绩,因为只有理论知识掌握清楚,才能以理论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能依据某些相对死板的卷面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同时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沟通能力也是完成实际项目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