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优化品德课堂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926 浏览:91860

【摘 要】从本质上说,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再现与升华.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提出:“教师不应努力将知识、观点硬塞给学生,而是应找到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不能单单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必须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只有从社会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素材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而要做到这些,运用信息技术事半功倍,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把大量的文字材料、图像和漫画动画等展示给学生,就会开拓学生视野,便于学生理解品德教材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 键 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导之以行;道德情感

论文创新:随着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技术信息、多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教师利用本文采用激趣--明理--导行的连贯性和渗透性便于学生理解思品教材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和网络教室.多媒体的兴起为我们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它以其新颖、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教媒体引入思品课堂能根据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直观、形象、具体地传达给学生,寓情于境,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理,实现--明理--导行的连贯性和渗透性.教师在思品课中能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使用各种电教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新课导入的好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乐学了,学习就不在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运用多媒体或课件等导入新课,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展示教材把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感人的道德情境,教学《爱护有益的动物》一课,先播放各种动物的叫声,在这些叫声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后,引导学生边听边想是哪些动物?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时,再播放动物为大自然增添了美丽的颜色和无限生机,以及动物为人类带来益处的片断,学生的印象深刻,懂得有益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珍贵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而增进保护动物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诱发学习兴趣.他们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自我调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晓之以理”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讲《爱护名胜古迹》一课.讲课前,我让学生把自己曾经旅游时照的照片带到学校,我制作成课件,课堂上我把这些东西一一让学生看,他们指手画脚的说着自己.接着我引导学生乘坐着电脑快车在网上游览没有去过的地方.精美的图画、精彩的讲解,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可以提问:这些地方美不美?为什么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这些地方永远那么美?从而使爱护名胜古迹的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形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便水到渠成,效果极佳.

二、借助信息技术学文悟理明理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要更好地理解课文,学文明理必须入情入境.思想品德课主要是明理,教师要注意挖掘每篇课文及插图中蕴含的道德因素,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烘托环境,把文中抽象的道德条文具体化形象化变静为动为学生展现道德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触景生情,理随情出做到情通而理达.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创境中体验、在心理换位中体验及联想体验.通过判断、辨析等办法使正误界限愈加分明: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形成完整的道德概念和较为稳定的态度,使学生获得新的道德认识,从而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品德与生活》课程追求的品德教育不是追求德目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出现画面去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如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将画面分解成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1)当你到火车站写票,有人不排队在你前面插队时;(2)当你被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扰得无法看演出时;此时你看到、听到的情景,对这种行为有什么看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道理.

如在教《珍惜时间》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为什么要珍惜时间?怎样珍惜时间?”而“时间”这个概念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理解这个概念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在屏幕上播放一个女孩用清脆的声音边写边念:“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人重视的,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也做不成.”学生都市兴趣盎然,经过一番争论后,得出谜底是:时间.抓住这个机会,我继续用演示:1分钟,先进的采煤机可以采煤21吨;1分钟,太阳能水泵可以抽水3.8吨;1分钟激光可以走1800万公里等于绕地球45周;1分钟先进的采摘机可摘西红柿69公斤;1分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在于未来,显得更为重要等这样使学生对事件的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了对时间的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明辨是非,导之以行

思想品德课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重点解决“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导行时,要从学生初步形成的道德认识出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产生情感的共振和思想的升华.这种共振包含着一种强烈的参与实践的冲动;这种升华是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经过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抓住这个契机进行行为规范的示范,教给学生基本的行为准则、行为方法,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点拨,即可明理导之以行.如教,《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一课时,多媒体课件就帮上了大忙.学生们一般都能认识到生命是可贵的,但身在农村的学生对毒品及毒品的危害知识了解甚少,认识也是很模糊不清的.一方面,在我们农村没有这样的吸毒事例让学生参照认识,另一方面,也缺少一些毒品的常识性知识,加上对毒品一吸就上瘾的好奇心,他们一旦走上社会就很有可能在糊里糊涂中成为毒品的牺牲品.为了能使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增强学生对毒品危害的认识,提高对毒品的警惕性,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矫正一些好奇心理,在课前要求学生自行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教师自己也提供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尤其是身临其境的视频资料.在实施过程中,那一幅幅揪心的图片,视频上一个个鲜活的吸毒犯的前车之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毒品害人的思想已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对毒品的厌恶、憎恨之情的激发也水到渠成,不必老师再苦口婆心地向学生讲授了,相信学生会终身难忘.又如教《不上当受骗》一课时,教师只靠文字的说教难以使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和作出行为的正确判断.教师设计这么一个行为辨析画面课件:双休日,小明一个人在家,这时,来了一个自称是他家“远方亲戚”的人朝着小明家敲门.小明想:不接待嘛,不对,对客人得热情有礼貌;接待嘛,自己又怕不认识他,万一是坏人,不是上当受骗了吗?小明应该怎样做?才能既文明而又不上当受骗?此时学生都进入了积极思考、辩论、交流.有的说,从猫眼中窥探,在答应开门的片刻,打告诉楼下邻居的阿姨;有的说,对不起,门被反锁了,锁匙被我妈妈带走了,请你等一下,我打告诉妈妈;种种的想法无法不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的道德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提高辨析是非的能力,而且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当一个人在家时,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收集学习资料,详实数据、真实背景等感知内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信息技术的到来,正吻合了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扩大了阅读的信息量,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感性思维空间和教育的时空界限,学习自由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浓厚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习惯奠定了基础.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在思品课教学中并不仅仅具有以上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甚至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因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更加多样化,节省教学时间,调整、学习内容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改革、学习负担的减轻,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现在的学校设备和师资水平还不足,制约着经常使用,有待今后进一步改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