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84 浏览:17453

【摘 要】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一种把教学理念转化成为鲜活的教学行为的勇气与努力.我们要不断探析初中语文新课标,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融入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同行.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关 键 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但是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绝不能停留理念的层面,应大胆进行学习、研究、探索.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呢?笔者就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受到知觉情境的制约.同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在课堂情境里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且随时受到课堂情境的约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各种条件和方案都是为他们设计,并对他们起作用的.[1]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双边教学活动,从而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供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时,教师应力求做到: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其敢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

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知道别人有用的观点,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学生互相间能自由辩论,也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

3、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绝不能胡猜乱想.

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难不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也要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适当地“学生化”,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不是观众和听众.

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2]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趟,欣赏一番她的“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

三、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四、重视课堂导入,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充分的利用课堂导入,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的几分钟内,往往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这段时间就成了课堂教学的“真空时段”,在这期间教师如果已经进入教学中心环节,那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无法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学就取不到预定的效果.况且,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组织和计划上,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有效的课堂导入,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可以发挥创造力,导入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进而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规律,在课前准备南北半球国家在相同时间内的季节景色,在课堂上以图片的形式放映出来,让学生分别找出冬天和夏天的景色,并以四个季节的月份跨度为时间段,让学生大概说明图片所处的月份.而学生不知道教师的安排,在区分图片时,会从表面现象出发,很快分出图片,并根据生活常识做出时间判断.而教师此时在告诉学生,这些都是11月到1月的景色时,必然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在将学生引入“济南的冬天”.或者,教师可以以南方和北方的冬天景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现不同地区冬天的差异,由此再过渡到“济南的冬天”,让学生找出自己所在地的春天与济南冬天的区别.这样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语境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五、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1、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3]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写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2、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象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和大胆想象,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六、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学生成长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会学生自学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充满于每一个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不再是教育者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如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都是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这样使教师既能扎实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能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