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基础教育课堂教学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06 浏览:93771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系当地农村、农民、农业的多方建设和发展,在房县,课改虽已进行多年,但在鄂西北的九道梁、门古等农村边远乡镇中小学校调研中发现,办学条件差,教师专业素养低,上课“本本主义”、“一刀切”、单向灌输现象仍较严重,学生学习能力差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长期制约着当地的教学质量,亟待解决.只有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学职责,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挖掘学校潜能,积极应对困境多项举措并行才能确保农村课改基本目标的实现.

【关 键 词】农村课改;课堂;问题;对策

房县深处鄂西北山区,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学校总数占全县学校总数的85%.迄今为止,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进行7年之久,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高,多数问题可以通过教育“细胞”——课堂教学反映出来.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与否,决定着全县课程改革的成败.本文试图穿过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现状,来洞查全县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寻找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一、房县农村课堂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是一场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的运动.由于农村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对新理念的模糊认识,客观上给新课改向前推进带来了一些阻力.综观房县农村课堂教学,主要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教材”现象普遍,“本本主义”严重

教师备课照抄教案,对所教内容一知半解.这种现象,在村小普遍存在.个别教师平时不钻研教材,拿他人的备课本应付检查;上课照本宣科,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讲解分析、机械训练,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的创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教师为学生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

(二)教学观念僵化,忽视学生学习差异性

教师备课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基础也不同这一存在现状,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认识,更缺少主动研究,教学中也难以体现“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课堂教学要求.往往一堂课齐步走,老师“扎扎实实”,学生“老老实实”,未见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现实基本被忽视.

(三)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形式主义明显

由于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农村教师进修机会少,先进教学理念及手段在他们身上得不到体现,大多数教师缺少基本的专业素养,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而尤为突出地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在农村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教师自身对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了解不足.知识面不够,这一方面很难引领学生进入新的视野,造就“井底之蛙”蛙声一片的景象;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为应付检查,听课时,老师把教学挂图放在小黑板或幻灯机上放一下,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讲解.学生应该如何去观察、理解,是否观察到位、理解的深度怎样不得而知,教学手段不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合作学习中经常存在着目的不明、指导不力、合作不实、评价不当等现象,片面认为在活动中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

(四)学科教学失衡,学习评价缺乏效力

农村美音体教学一直不受重视,被当成副课,这几科的专业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美学熏陶、音乐学习和身体锻炼.小学英语专业教师配备不够,且任课教师本身英语专业方面的基础也较差,学生对英语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同时,对学生课堂的学习评价也缺乏效力.比如;语文课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某一段内容,教师或其他学生仅以朗读时声音洪亮或一个“好”字为评价内容,具体表现好在哪里则模糊不清,评价多浮在表面.而对学生课堂表现不足有哪些,还有什么建议等,均不做评价,缺乏应有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势必大打折扣.

(五)教学组织不到位,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新课改要求,课程学习中有必要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与习惯、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朗读课文的意识与习惯、主动评价的意识与习惯、认真倾听的意识与习惯、独立思考的意识与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习惯、记笔记的意识与习惯.而偏远农村教师的课堂上,对如何培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普遍关注不够,往往点到为止,缺乏有效地指导和持久地训练,学生学习习惯差,自学能力差,学习目标短浅.

二、问题产生的归因分析

课改问题发生在课堂,就其原因还在课堂之外.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教育资源的落后磨灭了农村教师教改的生机,也使教师成长缺少了推动力,多数教师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惰性严重,而这势必影响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基础差

客观上,农村中小学教师配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房县农村教师多为三类:一是民转公进入教师队伍和高中毕业招工进入教师队伍的,他们大都没有经历系统的师范教育专业学习与培训,基础差;二是近几年新招录的教师(特别是支教老师),这些教师有些学习的专业与教学的学科不对口,教学经验不足,在课改中难以进入理想状态;三是农村老龄教师.(如:山海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53.5岁)他们普遍知识老化,不善学习,跟不上课改步伐.农村学校缺编问题突显,新补充的教师数量少,一个教师往往要担任几门学科教学,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再加上农村教师单边职工居多,一手要抓教学责任田,另一手要抓生产责任田,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用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精力就很有限,没时间去钻研教材教法和学习课改理论,提升自我.

(二)校本研修困难较大,效果不好

校本研修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质最有效的措施,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受多种因素制约而难以开展起来.具体表现在:专业引领力量薄弱,教师得不到及时的专业帮助;农村小学布局分散,组织管理相对困难,学科教师研修自主性不强;农村学校的设备和资料比较薄弱,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迫切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且有耕教矛盾,校本研修很难使教师的专业层次得到尽快提升.(三)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

农村办学条件差,教育投人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给实施新课程带来了不少困难.农村学校阅览室、图书室不健全,30%的学校只有一间图书保管室,基本没有阅览室,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获取知识的空间.实验室也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音体美、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施不齐不全,大多一所学校仅一个远程教育教室、一台电脑,且配置低,无法正常使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特长的发展.

就班容量来说,学校普遍都是五、六十人的教学班,像天明小学、县实验小学等还有72人一个教学班的现象.一堂课上,面对七十多个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对于农村教师来讲,确实不易,也办不到.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必须转变,但在一个人数众多的班级,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就是想改变也难.

(四)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差,学习基础低

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大多较差,很多学生写不起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学习资料有限.在农村,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学生比较多,学习起点低,加上农村信息较为闭塞,见识不广,知识面窄,这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

三、对策及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我国目前类似房县这样的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现状的地方还不少,要真正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还需从多方着力.我认为,要解决此问题,政府应担当第一重任.

(一)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学职责

落实政府办教育职责,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均衡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新目标.

1、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从财力上加大投入,不断增加学校内部设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从人力上加大投入,对于教师缺编的中小学校,及时足额地补充相应的学科教师及其辅助人员;改革大班为小班制,为实施新课程创造适宜的人力环境.三是加强农村学前教育投入,调动学校、社会、家庭等一切有利因素,确保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真正有所依托,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幼儿园.四是建立学校图书馆,丰富师生学习资料,拓展师生视野,解决因农村老师收入低、学生家庭困难写不起学习资料的问题.

2、设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应的督导、评估、问责制度,保证政策执行力度.房县农村学校占全县学校的绝大多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没有决策层的推动,农村学校课程改革是不会被自然接受和有效执行的.因此农村学校课改工作更需要县政府及县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在经费上给以实质支持.

3、建立有效地评价体系,推进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育是一项长效型的职业活动,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状况.因此,

首先,应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合理评价教育教学行为.观念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必要条件,要摈弃以升学考试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思想和做法,树立“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和评价制度.

第二,均衡教育资源,促进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贫困农村的教师交流与合作.现在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质量不高、人员短缺的基本原因就在于城乡的巨大差别.收入过低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师队伍的稳定.从日本成功的教育革新与成绩看,经常性的进行教师交换和收入分配均衡是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我们是政府办教育,这点是完全有条件做到的.

第三,确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让真正有干劲、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学校校长培训的力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让农村学校校长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尽快成长为学者型校长、专家型校长,成为课改的专家和带头人.

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多给农村教师提供免费在职进修、研修和培训的机会,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送培下乡、送课下乡、送教下乡的制度.

(三)挖掘学校潜能,积极应对困境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课改也一样,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困难重重.因此,农村学校要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不可能坐而待哺,必须解放思想,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影响力和竞争能力.

1、充分发挥学校教导处、学科教研组的组织功能以及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带领老师进行理论学习、业务交流.思想是先导,要通过理论学习革新思想教育观念,提升对新课改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目标的理解;在业务学习交流中,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现带教学媒体和手段的合理利用,以增强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2、切实加强校本教研基地建设,努力探究以“课堂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与培训机制.帮助教师学习掌握新课改所要求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教研成果纳入到日常教学工作管理考评范围,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准.


3、建设以诊断检测为起点的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制度和活动,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制度,在活动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的竞争能力.

课改的目标与要求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反复地实验,不断地探索、创新.农村课改问题不容回避,也不需回避,只要大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分析研究,对症下药,总能找到解决课改课堂问题的良策.农村教师也只有扬“科学发展观”之旗,奔优质基础教育之标,拿起教学研究的武器,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才能确保农村课改基本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