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探析与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57 浏览:18362

摘 要:中职院校性质、《机械制图》课程特征以及中职学生情况都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丰富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不断实践创新的精神,才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关 键 词:机械制图知识技能创新素质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读和绘制图样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及毕业后从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机械制图课程特征以及中职的学生情况都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实践与创新的精神,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胜任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要把机械制图课讲得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枯燥的标准变得有趣,难以理解的平面图形在大脑中呈现三维立体,除了有很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机械专业相关知识与制图理论基础,具有高超的手工绘图的技能和图形表达能力.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应用自如地举出生产中的典型例子,让制图与实际产品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绘图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图,这就要求机械制图教师必须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几种计算机绘图软件,辅助教学的本领.这些都是制图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施教的基础.机械制图教师只有从知识与技能两方面得到双向发展,使自己具备“双师”的素质,才能在当今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信息年代胜任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任务.


这篇论文来源:{$getarticleurl}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知识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以往的模具加挂图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机械制图课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的利用、各种制图软件的开发都大大促进了机械制图教学.与传统的制图方法相比,计算机绘图表现出高效、精确、易于修改、便于储存的特点,不仅能减轻师生的制图劳动强度,同时其生动、新颖、形象的特点能提高学生对制图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知识的可接受性,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达到深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如利用3D制作的三维动画,任意摆放物体位置,将物体任意拆开与组合,使学生对复杂物体的结构能一目了然.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听,学习兴趣较低,课堂缺少生机,作业被动应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教学要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选择、设计、组织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特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灌输少一点,启发多一点,灵活变换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由“不想学”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刺激、指导、鼓励学生主动性学习.例如:我在讲述三视图的形成时,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空间想象力差,还没有形成立体的概念的情况,如果直接讲述有关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很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经过充分备课后,我制作了一个能分开三投影面体系模型,采用讨论与启发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三视图的形成.

四、不断实践创新、与时俱进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获得创新灵感的源泉.机械制图课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把制图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将制图教学的相关内容与产品设计,特别是现代产品设计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积极参与思考,参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和生产技能的创新.

教师同样应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制图教学只注重理论的讲解,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将制图等同于画图,无法将图形的生成过程与产品的设计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应尝试开展基于应用背景的教学模式,以生产实际为背景、以产品设计过程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有参观、动手拆装、测绘、改进设计、上机实践等,使学生“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学手段的改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不仅使学生掌握最新知识,且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力和应用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