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融合智能交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08 浏览:121497

【摘 要】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是世界交通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培养交通行业从业人才为己任的交通高职类院校的传统计算机网络专业从生存和发展两方面考虑都必须抓住智能交通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尽快把原有课程体系与智能交通系统相关内容相融合,提升教师的行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出高质量的交通行业从业人才.

【关 键 词】智能交通,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融合

0.前言

智能交通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怎么写作系统.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怎么写作.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

ortationSystem,简称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21世纪将是公路交通智能化的世纪,人们将要采用的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

如何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减缓交通的拥堵,这是新时期交通的重要课题,也是新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面向智能交通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具有教育服从社会需要的现实背景.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紧贴交通产业链发展,打造专业建设平台”,努力构建富有交通特色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体系;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研究面向智能交通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是适应社会大环镜的发展及学院建设交通特色院校的主旋律的必然之路;计算机网络专业迫切需要找到与交通行业信息化融合的方向,从而在与省内其他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招生竟争中建立专业优势,锲入智能交通领域是最佳选择;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软件编程是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技术,但如何使三者更紧密的融合并且在新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出来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1.目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

交通行业急需的是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研究、开发、生产、维护、管理、怎么写作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应具有宽厚的交通行业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等;面对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以及在更新工艺和更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其专业知识特长,正确处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直接面向和怎么写作于生产第一线.但是目前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交通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在课程体系表现出与企业社会要求不相适应,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毕业生技能与智能交通职业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吻合度低的问题,尤其以职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差距较大.从中华人才网发布的“ChinaHR职场人气排行榜”来看,智能交通类职位需求持续旺盛.而目前的现实就业状况是许多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并不是计算机网络类岗位,智能交通系统企业实际岗位中的大部分从业人员又不是具备智能交通基础专业知识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的,需要到企业以后花相当长时间从零开始培训,专业与职业不能衔接.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2.在原有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智能交通相关内容

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上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大类,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宏观方面,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具体课程融入智能交通相关知识等微观方面综合考虑,才能由点到面,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

2.1课程结构的改革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形成的比重关系.“以面向交通行业就业导向”的课程结构要以模块组合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该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习对应岗位所属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根据岗位性质分为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方向.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合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种能力包括操作、怎么写作、管理能力等,通过教与学的过程,通过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使学生适合岗位要求.融入智能交通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在分析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养模块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安排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能力分析将职业中的岗位能力细化,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必备能力分析来设置课程单元,将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学习,增强针对性.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交通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软件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2.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业务规格的着眼点.高等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就必须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向岗位能力为基础转变,从学科型教育向技术应用型教育转变.智能交通的基础知识: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结构、出行者信息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智能公共交通、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车载系统与导航、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化、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技术.其中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化车载系统与导航可以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选修课,增加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的感性认识;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技术,如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技术、车辆自动驾驶技术的相关知识可以跟计算机专业现有课程相融合,如果现有教材不能满足融合智能交通知识的要求,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编制校本教材.出行者信息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智能公共交通、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可以融入到现有的C#,SQLSEVER课程的课后作业以及实训周项目中去,使学生学会软件编程技巧的同时熟悉智能交通系统的各个应用系统的功能和架构.2.3公共基础课与智能交通系统的融合

智能交通系统的知识也可以融合到公共基础课的基本教学中,比如说大学英语,可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用智能交通系统的英文素材;高等数学和概率论则可以把一些智能交通工程中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例题中去.

3.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怎么写作,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与一般技术系统相比.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整体性要求更加严格.这种整体性体现在:(1)跨行业特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涉及众多行业领域,是社会广泛参与的复杂巨型系统工程,从而造成复杂的行业间协调问题.(2)技术领域复杂特点.智能交通系统综合了交通工程、信息工程,通信技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众多科学领域的成果,需要众多领域的技术人员共同协作.(3)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共同参与,恰当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担是系统有效展开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要想对智能交通系统有深刻的了解,使毕业生到智能交通企事业单位实习阶段就能顶岗作业,必须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保证,计算机网络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采用定向选拔、集中办班、定向培养、定点实训、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重点为智能交通企事业单位写作一线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工作任务分析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研究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由智能交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研究对象,对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研究、提炼,并明确生产实践中典型工作任务及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和素质,并贯穿于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之中,这样的课程才具有针对性.有了合作企业,学生能将实践与工程实习和就业联系起来,真正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4.结语

以提高效益和节约能源为目的的交通系统管理(T)和交通需求管理(TDM)同时大力发展大运量轨道及实施公交优先政策,在社会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下调整运输结构,建立对能源均衡利用和环境保护最优化的交通运输体系;ITS作为综合解决交通问题,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与环境相协调的新一代交通运输系统,是我国发展交通产业的必然趋势.研究与智能交通结合的网络专业教学,希望能够使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课程、主要实训、职业证书、就业方向、深造渠道等教学环节与交通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技能要求结合更紧密;加深教师对交通行业业务的理解,并与自身的专业技能相结合,使教师的职能和技能都得到大幅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行业的适应性大幅提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