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政治科考评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020 浏览:93364

当我们从一堆政治考卷中感悟到同学们答题的知识点也就是政治教材上知识要点的重点的重现时,不难得出,教材上有的知识点,学生只要背过的,就答得出,答得好;反之就答不好,答不出的结论.教师往往也因此陷入沉思.长此下去,“学教材,考教材,背教材”——如此这般.就难免使新的“八股”学风重新抬头.“知”“行”脱离,不良之教风、学风就会“屡禁不止”.

现在的考试基本上是考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而书本知识又是在大纲统领下对教育资源的精选品,全省众多学生按同一模式去测评,把本来自然天成,千姿百态的培养坯子,造成为千人一面,万人一型的同类品,这与纷繁丰富的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也是不合拍,不相适应的.这种教育环境下的政治科考试的意义、方法、形式就值得研究.

一、政治课的考试不一定只拿教材做模子

政治科教材的重要意义早已有了较详尽的文字阐述,这里就不赘述了.无论怎么说,政治科教学还只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控的平台.而教材本身也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当政治科“教材”还能够引领它所涉及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它是正确的、严肃的、适当的,反之当它落后于教育活动,有些地方甚至于束缚了教育活动的开展时,它也就不是那么正确,不那么适当了.教材也应是与时俱进的,在尊重教育活动事实的基础上,政治科考试应以考评学生的品质、言行、价值观形成的趋向为重点来设计,来导向.而不应只是用教材作模子来规范学生的知识,应以教材为引子启发学生去感悟自己“应该做怎么样的人,怎样去做事,做什么样的事”为考评的侧重点.

二、教材不应该是惟一的政治课考试资源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工作者把教材看成是教学考试的惟一依据,在出考题时,过分强调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力图在教学中将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对教材的近乎迷信,极大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知道,对学生而言,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是没有味道的.教材反映的学生年龄特征,并不具备充分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只能照顾一般学生的知识前期准备特点而不能照顾所有学生的实际前期学习特征和前期准备特点.

教材不可能考虑地域特征和地域技术特征.事实上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面对着答复学生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这对政治科教师的创新精神要求是迫切的,政治教师的创新空间也是大有余地的.我们很难设想,一个缺乏创造性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当然,教材是凝聚着专家们的苦心和智慧,有完备的内部体系.但是教师的工作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直接的关系.“理论是灰色,生活之树才是常青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主体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对学生政治成绩的测评也不能一刀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教材,不论是它的内含还是它的外延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教师将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库,全身心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失时机地因材施教,填补教材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中的“缺失”和“盲点”教育才会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教材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政治科考试的价值趋向也才能彰显出来.

三、考试不是学业程度的惟一判别形式

笔试是学业程度的判别形式,但不是惟一的学业判别形式.

特别是试卷考试它更只是对“知”的某种重点部分掌握情况的评估,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考试已经游出了评估知识或技能掌握程度的基本职能,人们情绪化地为它加上了“求职,求财,求前程,求命运,甚至于求累总分等等”职能,而教育的行政部门和教育专业部门也不得不去被动地适应这种并不理智的“社会需求”.这时的考试评估不但被削减了其“量度”的职能,而且只能变成这种“不理智社会需求”的“敲门砖”.这时我们的考试,从形式到内容都大大地贬值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政治科目的考试评估对学生品行的养成,中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应加强学生的操行评价,言行表现评价积分的权重.

四、教育内部评估体系值得完善

因为我们教育内部评估体系的偏差,政治科的考试,大大放松了对学生“行、能、德”的考察.现在的考试中我们对学生“行、能、德”的考察也还是公式化、浅表化、背功化的,这种有失偏颇的评价很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植和养成.我们应该弥补和加强在教育体系评估框架中对学生“行为”、“能力”、“品行”的价值判断,这必须从改善教育内部的评估体系做起.教育工作者必须让社会和学生及其学生家长明白:政治科的评估并不等于个人的政治结论,它只是学习学科的当时评价,政治评估主体和其评估本身也是发展的,因此不要将一时一地的教学评估绝对化,不要赋予这种评价过多的附带色彩和扩展色彩,也让政治评估成为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风向标,有利于学生自我修正、调整、发展.

五、应允许多种形式的政治考试模式共存


在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本来就不可以“一张试卷定品行”.对学生品行的评价也不能简单化,在做好统计准备的情况下,我们试行着把教材章节知识的测评作为学生政治成绩的理论分,占分数权重的40%,把学生当期的:(1)纪律表现;(2)好事善事的品质记录;(3)师生的无记名问卷评价;(4)自己一时期思想变化的班内公开总结的等级作为学生政治成绩的行为分,占政治成绩权重的60%.理论分+行为分等于学生本期的政治得分.这样政治课教师的主要工作就不是照本宣科地讲课,而着重在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记录、培植、调导、影响了.

我们政治科教学理应成为“教”“育”并行的双轨道,纠正重“教”轻“育”,重“纲”轻“源”,重“分”轻“能”,重“知”轻“行”的教育之怪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是多元的,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即是在育模式下教育的效果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教育模式“多样化”的共存是完全必要的.多种教育理念的共存和不断通融,可以促使教育理论的不断成熟.如果我们鼓励教育工作者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本人对教育实践的非限性的教育探索,并且让多种教育考试的手法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百花齐放,物尽天择,那么无论是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教育课程改革都是可以有所作为,有所突破的.

我们希望“政治科考试”这种对中学生品行进行测评,既慎重、又不能公式化的评估工作,真正能够名符其实地给学生品行导向.我们希望“政治科考试”这个教育实践中的模糊板块尽早、尽快地出现评价标准,并不断成熟.我们期待着政治学科“新考试模式”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