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07 浏览:15978

摘 要家庭是孩子们的天堂,对那些各种原因失去了家庭的孤残儿童,给他们慰藉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重新进入家庭,融入社会.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型的儿童养育方式正在我国各地推广起来.本文通过对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研究的文献综述,有助于了解具体的研究现状,为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文献综述

民政部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要使家庭寄养成为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从“重机构发展”到“以人为本”的重大转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对于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对于家庭寄养模式本身的探讨

这类研究主要是围绕家庭寄养模式本身的优势以及如何促进家庭寄养模式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来对家庭寄养模式本身进行探讨.

周良才《从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看儿童家庭寄养》中提到儿童家庭寄养是实现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首先,他认为儿童家庭寄养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办法.其次,开展儿童家庭寄养有利于儿童社会福利怎么写作队伍的社会化.最后,开展儿童家庭寄养,较好地实现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儿童社会福利责任主体的社会化.

刘汉山《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的最佳养育模式》中指出,随着孤儿家庭寄养工作在各地的实践,其对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家庭养育模式以儿童为核心,“以人为本”为怎么写作理念,切实保障了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

《<儿童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总报告》指出家庭寄养是一种高效率的照料模式.首先,孤残儿童在家庭寄养中基本都能接受较好的康复训练和教育,其次,家庭寄养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和寄养家庭都有积极的作用,既促进了孤残儿童的心理发展,又增进了寄养家庭的幸福.

除上述文献之外,崔志娟《家庭寄养儿童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张诚学《从专业社会工作视角看家庭寄养》,施德容《推进专业化发展,提升家庭寄养工作水平》等文献都围绕家庭寄养模式本身进行了探讨.

二、国外的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介绍以及国内外比较

国内学者在对国外家庭寄养模式的探讨中,以英国和香港的家庭寄养模式居多,对我国借鉴意义也很大.

张诚学在《英国、香港、上海家庭寄养比较》(社会福利2003)中通过对三地的怎么写作理念、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的作用、怎么写作的形式和流程、社会工作专业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分析,寻找推动寄养工作发展的有益启示.

林少瑛《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香港寄养怎么写作概况》,文章从各方面对香港的家庭寄养模式进行了探讨,2007年11月27日《公益时报》也发表文章《英国和香港家庭寄养模式》对英国和香港的家庭寄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总之,从儿童福利发展阶段角度来讲,我们正处在向社会化、制度化转折的关键时期,考察和学习其他国家在这个方面的发展过程对于认清我国家庭寄养模式,重新审视该模式的各个方面,为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不同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介绍和比较

尚晓援《中国孤残儿童保护模式分析》中指出在非院舍化的过程中,中国孤残儿童保护出现了三种管理模式:在一般的城市家庭中寄养,城市社区寄养和农村社区寄养.文章从政策目标、风险管理、费用成本三个相关因素出发,以上海城市家庭寄养模式、南昌城市社区家庭寄养模式、北京农村社区家庭寄养模式为典型,详细介绍和比较了三种管理模式.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效果的实证研究——对北京大兴区礼贤镇的调查分析》(吴鲁平等,2005)依据2003年7月对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192户寄养家庭的问卷调查和23个寄养家庭及7名家庭寄养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资料,细致深入地介绍了北京地区家庭寄养模式,从而探讨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效果.

2003年民政部组织的《<儿童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总报告》中提到,从地域的角度出发,国内的家庭寄养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城市型、农村型、城乡交界型.

除此之外,国内一些学者对我国家庭寄养的模式曾经尝试过分类.比如,有研究者(王素英,2002)将家庭寄养分为城市型、农村型、城乡交界型和院舍形态型.还有研究者(尚晓援,2001)比较了我国家庭寄养的“广德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等.目前国内各种家庭寄养模式都处于发展并未成熟的阶段,它们之间的比较和相互借鉴有利于我国家庭寄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四、关于院舍照顾模式向家庭寄养模式转变的探讨

院舍照顾模式是我国传统的儿童福利怎么写作的主要方式,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院舍照顾的弊端也逐渐显露,而家庭寄养作为新型的孤残儿童照顾方式,越来越突显它的重要意义,开始成为我国儿童福利怎么写作政策改革的重点.

刘继同在《院舍照顾到社区照顾:中国孤残儿童养护模式的战略转变》中对院舍照顾向社区照顾的转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孤残儿童福利事业改革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向是由院舍照顾转向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照顾,这既是孤残儿童福利事业改革方向,又预示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趋势.

王先进《从机构照顾到家庭寄养看我国儿童福利怎么写作政策的转变》中谈到由于收养人数的增多,机构照顾自身的弊端以及实践中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得到了普遍认可.相对于传统的机构照顾,家庭寄养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家庭寄养能够满足孤残儿童普遍的情感需要,促进孤残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福利院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符合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方针.

除此之外,余纪东《中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之探讨》,王彦斌《家庭寄养养育模式研究》等文章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学者们一致认为从院舍照顾到家庭寄养的转变是必须的,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