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学习倦怠的调查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10 浏览:6338

摘 要学习倦怠严重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为了了解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的基本现状,本文对350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存在普遍的学习倦怠现象,且在生源、是否跨专业和专业因素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学校需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辅导工作.

关 键 词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

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科研人员的主要后备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之一.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的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给硕士研究生造成了许多心理压力,其中学习倦怠是较为普遍的问题.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一所高师院校的研一学生,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63份,有效回收率为75.1%.由于被试高校是师范院校,女生和文科专业比例较高,故问卷中男生93名,女生170名;跨专业读研105名,未跨专业158名.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李纳娜编制的《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量表》,该量表分为情绪低落、低成就感和行为不当三个维度.该量表以连榕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为基础,针对研究生进行修订,采用5级评分制.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7,半分系数0.771,信度良好,测试的可靠性比价高.

2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倦怠总分高于60分者有113名,即42.97%的硕士研究生存在学业倦怠;总分介于40分与60分者有150名,即57.03%处于中间不确定状态.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超过半数的学生处于中间不确定状态,如果这种状况继续恶化,显然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在学业倦怠三个维度中,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的项目均分为2.905和2.812,均低于3分,只有成就感低项目均分3.05接近中值,说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倦怠主要集中于成就感低维度.其原因可能是硕士研究生是从接受性学习向纯粹性学术研究的过渡阶段,所要求的专业积累和学术研究是一个复杂并且持续的过程,不免经历挫折,同时也无法短时期内满足学习的成就感.因此,学校、导师应对其采取一定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增加阶段性成果的肯定,将导师负责制与自主学习有效结合,增加其成就感,就可以在改善学业倦怠现象的同时,预防学业倦怠现象的出现.

3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差异性分析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在生源、是否跨专业考研和所属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生源地、应往届、婚恋状况、年龄等方面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3.1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性别因素的差异分析

性别因素上,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及三个维度上男女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内许有云等人的研究结果略有出入,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被试是一所高师院校,在男女生人数比和专业上具有特殊性.因此虽然男生学习的心态较女生更放松,能更好地调节自己情绪,但高师院校会针对女生开设特色课程、课外活动及其心理辅导.其次,不论男女硕士研究生面临同样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倾向于更好地完成学业,以期将来有更好的工作选择.因此,虽然男生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上得平均分和标准差都高于女生,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2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生源因素的差异分析

生源因素上,学习倦怠总体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首先,不同生源的学生均有学习压力,本科四年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网络等途径积累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其次,不同生源的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磨合,生活方式已经十分接近了.

但是不同生源的硕士研究生在情绪低落这一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来自城市的情绪低落水平高于城镇.原因在于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攻读到硕士,父辈寄托了更大的期望,但是研究生学习与本科有很大区别,大部分不再是接受性学习,不全以课堂和成绩来评价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上的适应期更长,收到成效的时间更长,这些使得他们面对巨大的期望,内心急切,久而久之心情沮丧,内心感到失望和挫折.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做好心理辅导和就业辅导工作,主动疏导学生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学生不仅要加强与老师的交流,更要积极参加一些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以转变低落的心情.

3.3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是否跨专业因素的差异分析

是否跨专业因素上,学习倦怠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在行为不当的维度上,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显著高于原专业学生.

首先,跨专业学生是否认同所跨专业,他们大多未深入了解和思考所跨专业是否合适自己,更换专业更多的是基于对考试难度和就业前景的考虑.学科之间虽然并无绝对的界限,但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明确的思维特征以及研究方法,倘若跨专业学习无法认同,就很难有合适的学习行为.其次,跨专业读研的学生并没有原专业四年本科的专业培养,仅有的是研究生备考时记忆性学习,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跨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初期很难适应,所以其倦怠水平要高于原专业的学生.因此,一方面跨专业的学生要主动阅读专业书籍,努力夯实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导师应对学生适时引导和鼓励.

3.4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专业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专业因素上,学习倦怠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在行为不当的维度上,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显著高于文科学生.

首先,理工科有较强的实践性,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的反复实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对学习和科研产生厌倦.其次,高师院校氛围中理工科学生较不活跃,纾解自己倦怠的方式较少且单一.这两点都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比如师范类研究生半数以上学生长期在外做家教或者代各种辅导班.三分之二的学生很少与导师联系沟通学术问题,很少扎实做研究等等.因此,应加强导师和学生双方的责任感,导师有针对性给学生真正的学术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一意跟着导师做好科研助手工作,同时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


4结论

被试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存在较普遍的学习倦怠,且情况较严重.各个因素在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低成就感和行为不当三个维度上,男女、应往届、婚姻状况和是否有工作经历在倦怠总分和各个维度上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生源在情绪低落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农村大于城镇;是否跨专业读研和所学专业在总分上有显著差异,两者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行为不当这一维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