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904 浏览:56791

摘 要: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传统音乐教育的特征和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人格境界,提出了强化传统音乐教育的途径,希望能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倡导作用.

关 键 词:加强传统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196-02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传统音乐教育作为音乐传承的最重要基地,适时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欣赏课对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启发他们理解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与历史意义.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下这个时代处境不容乐观,但深层关系上,传统音乐在现时代仍有市场,探讨传统音乐发展的相关思路,无论是对于传统音乐本身还是对于传统文化教育都是极有意义的.

1中国传统教育音乐教育思想概述

孔子曾以礼乐为其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把乐教放在教学内容的第二位.《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突出体现了儒家音乐教育重视道德教化的特性.继孔子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公孙尼的《乐记》和荀子的《乐论》等系统阐述儒家音乐思想的理论专著,至此儒家的音乐思想已相当成熟和完备.

道家学说的老子和庄子都主张“绝圣弃智”,即倡导“返朴归真”.《乐记》所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天乐”观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确曾经是一种流传很广的音乐观.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自然音乐观主要是建立在人道本于天道,即“天人合一”.

自老庄之后,道家的传人层出不穷.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的黄老学派主要经营治国之术,音乐观仍停留在庄子时代,中国音乐美学始终在哲学、政治、社会、、宗教等主体上寄生.东汉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复音音乐在宗教音乐中开始得到广泛使用.信徒们突破了老庄对世俗音乐简单排斥的极端做法,对音乐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音乐是“正天地阴阳五行之语言也.听其音,知天地情,四时五行之气和,以不知尽矣”.将音乐做为客观主体加以论述,认为音乐有“悦人、治世、和天地”的功用,而佛教主要将佛乐用于“赞佛功德”“宣唱法理”.

魏晋时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观念受到玄学思潮的猛烈冲击,音乐艺术上就出现了划时代的玄学音乐思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道家音乐理论思想的代表作,它把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即纯音乐进行研究,不但涉及到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同时也注意到音乐的娱乐作用和养生作用,将思辩集中在对音乐审美规律特殊性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上,并从中提炼出大量具有相当理论价值的音乐美学观念.西汉黄老之学的代表作《淮南子》内容和形式上都模仿了《庄子》,老庄学说得到极大复兴.

唐宋元明清,道家音乐思想仍在不断地深入发展,推陈出新,而儒家音乐思想却一直停留在先秦诸儒的基础上,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音乐美学以“意境”论为依傍的美学,它的审美追求在于恬淡清远、物我同一、弦外之思、宇宙意识等等.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受“五四”前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和要求而生发出的思想嬗变,导致音乐行为与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隐含着一个基本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大批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从封建阶级脱颖而出,积极从事音乐活动,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转向近代化的进程.

2传统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人格境界

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思想文化中普遍流行“天人合一”音乐观,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相信音乐运动与宇宙运动同态,崇尚自然全声之美.孔子提倡用乐来完成的修养,他认为在人的全面修养中不能缺少音乐,缺少音乐才能的人,不是完整的人,故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通过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使人的精神境界趋于完美,成为符合儒家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的“仁人”.在这里,音乐被看作培养人和塑造人的重要手段.

在音乐的本质问题上,传统音乐是人内在感情的表现,强调声音的完整、一致、协调等自然属性,具有音乐本身的音声和谐艺术特点,强调“和谐”才会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感,把音乐的社会功用提高到政治教化功能.传统音乐反对的“淫声”、“夷俗邪音”和“郑卫之音”,实即泛指民间音乐,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不同的音乐在人民中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健康向上好的音乐,可以使人民遵守社会秩序,达到军民齐心、城池坚固、敌人不敢侵入.因此,传统音乐教育体系把礼乐作为了的工具.

3结合当今现实,强化传统音乐教育理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传统音乐教育有育人价值的培育作用,对民族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提升作用,对民族教育文化价值的有不可替代的传承作用.

(1)建立中国音乐本体论.欧洲的音乐教育理论引入我国,促进了中西音乐的融合和我国国民音乐水平的提高,然而,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带来一些弊端.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份,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有其教育,认识和审美功能.文化的传承是靠教育,我国的传统音乐是通过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沉淀世代相传并形成我们的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其影响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各个方面,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作出艰苦、长期的努力.

(2)建立我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客观冷静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努力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

(3)传承传统音乐教育方法和功能.注重音乐教育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切实把传统音乐教育的理念体现于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从而促进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怎么写作,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4)注重传统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上,一方面,要对音乐遗产进行整理,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挖掘、包装,要特别注重“抢救”极少数人才拥有的音乐和乐器及演奏;另一方面,要注意给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

(5)注重学生个性,鼓励传统音乐非语义的信息.音乐无疑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发散性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培养就成了教学中时时刻刻都要注意的问题.当欣赏音乐时,想象、联想等心理也按照思维网络运转,这就需要展开全面性、开放性和广泛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欣赏者的心中产生不同的传统音乐形象.

(6)选择最佳途径,注重培养创新意识.音乐形象的多解性、演绎性、不确定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独到的优势.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教给学生几部传统音乐作品,而是给他一个机会,使学生学会自然、真实地去感受所见、所想和所知,把传统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能力延伸到其他领域.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音乐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任何教育不能替代的,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一个民族不能摒弃传统音乐教育,检测如没有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这一根基,难以想象中华民族还会有核心凝聚力.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对传统音乐教育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自觉地运用和发挥传统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就一定能开发出传统音乐教育蕴藏着的巨大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