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35 浏览:22975

【摘 要】教学中,教会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莫如教给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关 键 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自学能力;培养

通过几年的中职数学教学,我感触颇深.这些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大部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我感觉至少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在中学就已经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面对他们茫然的神情我心痛,感觉无奈,但更感觉到中职数学教学的压力.于是我不断学习,寻找有效教学的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教会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莫如教给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如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而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在学校不可能把将来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知识都学到,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一个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现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希望能和同仁们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一、改变教学观念

以往中职教学中都是采取教师台上唱,学生台下看的模式,教师口干舌燥,学生迷迷糊糊,没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事倍功半.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且数学书中的语言文字叙述也很浅显,所以从字面上,他们已能读懂课本,但怎样使学生从课本中读出问题,并找出答案,则需教师来引导,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能力培养,让学生从字面理解上升为理性的、深层次的理解,从字里行间读出实质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给学生一点自读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自读技能.数学自学能力是在教师的亲自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数学课本或有关参考资料,深入理解和领会其中重要知识的内在含义.读的方式有粗读、细读、精读.粗读就是把数学材料的内容浏览一遍,知道其中大概意思;细读就是把数学材料中的内容从头到尾仔细地钻研一遍,要读懂其中概念、定理、公式、原理、法则和例题的应用范围、适用范围、解题思路;精读就是在粗读、细读的基础上还能领会数学阅读材料内容中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能分清内容中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能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能用精炼的语句概括所阅读内容的精髓之处.这样长期、持续的训练,学生可以形成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自读技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为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指引了方向.比如,在学习集合一章时(中职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一章),对于集合与元素的概念,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把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对象组成的总体叫集合”.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为集合就是指满足某种条件的事物组成的“集体”.在教材中列出这样几个例子:(1)某校一年级的全体学生;(2)某图书馆的全部藏书;(3)某工厂的所有机床.它们中都出现了“全体”、“全部”、“所有”等字样,在阅读这一段时,要让学生重点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建立集合的概念.在讲元素和集合间的关系时,教材给出了“组成集合的每一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也就是说,集合由元素组成,元素存在于集合之中,那么元素与集合间关系自然就是“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根据上述定义可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给定集合”,如果属于,用aA表示,如果不属于用aA表示.通过对元素与集合关系的推敲,引导学生得出集合元素的特点:①元素具有确定性;②元素具有互异性;③元素具有无序性.这就是把语言文字符号化,形象直观的说明了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通过找语言描述中关 键 词语与符号,使学生学会联想,知道所以然;通过咬文嚼字,达到辨析概念、定义的目的,从而建立起数学概念是反映数与形的本质思维方式.


三、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注重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认识过程和学生发展过程.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会学,为了不教.那么“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在教师驾驭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师释疑几个环节,我们就做到三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不讲: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还学生一个空间,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活思维,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授课中,必须设计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和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践,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从实践中找答案、寻方法、探结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过程改革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具体应用,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从近几年的初中升学考试题型来看,题目形式灵活,综合实践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加强训练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要培养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过去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知识综合应用方面训练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直接体验;重机械记忆、轻实际应用;重书面应试、轻动手操作的局面.因此,为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应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身边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注重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把教学的主线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拓宽思维的积极性,最终通过激活思维加强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为培养数学自学能力提供了方法.

五、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对数学自学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和能做练习或解答一般性的作业层面上,还要在学生深入理解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实践的训练,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与贯通,抓住精神实质,解题时要求学生想出不同于书本上的解法和解释去探索书中的定理、公式和例题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其证明和解答又是怎样想到的,所使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又是什么,公式、定理等结论能否加以推广使用,条件是否多余等.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能独立思考书本上明摆着的知识,而且更要去思考隐藏于书里但看不见的知识,只要各种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协调发展,就会激起学生爱科学并且更爱数学的思想热情,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善于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学性和主动性,把精力放在探索知识的能力上,为培养学生数学的自学能力夯实了基础.

总之,要培养素质型、能力型人才,必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达到“教学相长”.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学生自身内在的动力,为探究科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