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所成功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75期双清坛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69 浏览:123124

2012年6月8~10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承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第75期双清论坛在京成功举办.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及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出席会议并做开幕式讲话,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出席会议.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基金委副秘书长高瑞平,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共同担任论坛主席.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科学基金工作中科学传播问题的探讨”,来自基金委、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以及科学松鼠会等2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部委机关以及媒体和NGO组织的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层次的讨论与交流.论坛还邀请到国际ITER组织传播部部长MichelClaesesens做大会报告.

开幕式上,基金委何鸣鸿主任以“提高科学传播质量,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环境”为主题,论述了科学传播的社会意义,同时,结合我国的科技论文产出及科学基金科学传播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基础研究和科学传播互相促进的几个方面(如,科学传播促进科技创新,科学研究需要公众理解等),并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能就如何发挥科学家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传播、促进科学传播和基础研究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举措等展开讨论.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对论坛主题“科学基金中的科学传播问题”进行了两个维度的解读:科学基金工作中的传播(传播学意义的传播)以及以科学基金资助的杠杆作用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科学技术的教育普及与传播).科学基金中的科学传播问题需要放在社会的广阔视角以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的结合面临的机制和现实的挑战,希望本次论坛能解决两个问题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结合的动因是什么?针对两者的有效结合我们对应的政策与措施应该有哪些?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教授和湖南大学李浩鸣教授分别做了论坛主题报告,另有16位专家学者论坛做了大会报告,内容涉及科学传播与基础研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国内外科学传播与基础研究相互促进的现状、问题、对策、实践案例及发展趋势等、如何促进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科学传播的相关政策建议等多个方面,围绕这些内容,与会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共同探讨,结合我国现有的科学传播基础,凝练和提出科学基金中科学传播急需关注解决的重要问题及相关政策,同时探讨促进科学传播与基础研究有效互动的机制、模式及方法,希望能更好地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

双清论坛是基金委立足自然科学资助工作,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内外科学界联系密切的优势,繁荣科学,发展学术,激发和培育创新思想,推动科技源头创新,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而举办的一个学术研讨会,此次以“科学基金中的科学传播问题”作为论坛主题,标志着科学传播已经成为我国科学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基金委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对于科学传播的重要意义以及围绕基金工作开展科学传播等达成的一些基本共识,将对科学基金及科学传播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共识包括:

(1)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基本责任;

(2)社会的科学需求、科学家自身的需要、科学家的社会使命以及政策的引导机制等构成了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的多重动因;

(3)促进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工作,需要多方配合:首先,科学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其次,政策体制层面还需要积极的引导,促使科学家积极从事科学传播工作,具体的建议包括:在我国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加入科普经费的相应比例、在科研项目以及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中加入对科普考量、形成专门科普人才的培养机制等;

(4)现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传播体系中,在促使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从事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方面,基金委还大有可为,例如:定期将每年的重要科技进展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根据基金特点选择合适的科学传播策略,综合考虑国家基础研究战略布局、社会公众及科学家的诉求,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配合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传播,等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