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与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965 浏览:143288

摘 要:本文从我国当前高职计算机教育机构发展现状入手进行分析和阐述,提出构建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机制的一些建议.

关 键 词:高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5-0000-02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长期发展高等专科教育,而成为职业教育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因此在教育类型特征上,更多的体现出“高等”的属性,而较少体现“职业”的属性.因此,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成为迄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道难题.

一、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在“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产业为支撑、怎么写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依据此精神的指导,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格局也依据该思路在进行不断的调整,一批高新技术的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在这些高新技术专业当中,计算机类专业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专业之一.计算机类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力量,是我国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面对的状况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还没有明确统一的专业目录;还没有形成国家级的教学统一的指导标准;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相差巨大;教学指导思想还未形成统一;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刚刚成立,还没有发挥大的作用;没有全国性的学术组织;课程体系陈旧、教学内容滞后于实际需要、实践实训环节仍然不足.

(二)高等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

“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在“高等”和“职业”两个属性中,“职业”属性更为本质,其关系可以表示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职业教育,前者是教育的范畴,后者是教育类型的本质.

我国自改革开放起来,上世纪90年代末期,计算机专业高职人员一度成为“俏型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我国高职教育逐渐反映出其“功利化”的现状,从现有我国高职院校来看,我国大部分高职教育院校前身是成人院校,一些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起家,有的是自学高考的助学机构转型而来,各个学校不仅起点各异,差别很大,办学经历、师资状况以及专业设置和特点更是复杂多样、参差不齐.而为了适应权威部门的评估要求和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二、基于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分析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正如火如荼开展的教学教改,重点几乎都在专业领域,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大家关注的均是如何“突出特色”的“个性发挥”,即提高学生职业化的专业技能及应用水平等“硬实力”,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热潮,可谓如火如荼,各种培养新的模式层出不穷,然而,一味追求的“硬实力”结果是:光有技术的人才而缺乏综合素质体现,这类计算机应用型的高技术人才也逐渐在被机构所忽视,基于企业和单位正在悄然变化的选人用人标准.

而对于更加基础和重要的“成长共性”,即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思想品质和精神素质等“软实力”的培养教育普遍重视不够,从而出现了与如火如荼的专业课改革相比,承载素质教育使命的公共基础课却备受冷落的两重天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院校因为需要加大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将部分人文素质课程要么压缩课时,要么干脆取缔.

三、基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

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教学资源整合,深度挖掘教学管理内涵,凝练办学特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优势,探索创新之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保持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当前高职学生的共性特点和实际需求.客观地讲,与升入本科的同龄学生相比,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应属于中国应试教育“优中选优”竞争中的弱者和受害者.在中小学阶段,他们不仅未能很好适应我国应试教育“多试高分”的环境,也没有很好地得到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其他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而没有很好地掌握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能.正是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头脑中缺乏网状的知识结构,不会用联系的方法思考问题,又大大制约了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备受打击.总体看来,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自卑心理较重,不良习惯较多,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足,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思想实际和现实表现,在励志教育、人格塑造、适应能力和良好思维习惯等“软实力”培养上下工夫,使高素质与硬技能并驾齐驱、比翼齐飞.否则,将会使高职学生的“短板”更短,进而使其优势难续.

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进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确立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就业教育,在办学上既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要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从这一层面上讲,高职特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即: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等特点.

培养目标明确定位:面向生产、面向实践、面向发展,培养既懂理论、又能操作,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的思想好、理论厚、技术硬、创新意识自觉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按照“教育、科研、生产、经营”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兴趣驱动与问题探究为出发点,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着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从拓展知识视野,训练操作技能,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养成职业习惯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教育不仅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形成“双赢”的局面,而且对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培外引构建高水平队伍创新评价机制培养创新人才

为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院现有的师资力量,积极承担国家、省、市教科研项目,编写出版教材.校际合作,资源共享.并广泛开展国际间的文化、学术交流.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和体系.首先,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建立起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高职学生学业的“结构成绩”,将考试成绩、作业、动手与实践活动、学生互评和任课教师综合评价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完整、严谨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将有力促进教学相长,取得明显成效.在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同时,注重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关注学生成长、培育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的主题和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的科技文化活动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改革促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进行同步入手.利用民营机制优势,创新校内管理体制,科学布局、合理用人,激发办学活力和教职员工工作热情,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