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526 浏览:122877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工科教学向工程教学转变的重要项目,在产学联动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该文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分析了现有校企合作机制的不足,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途径和手段,为计算机专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动;校企合作;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31-02

Abstract:Theplanforeducatingandtrainingexcellentengineers,isanimportantengineeringeducationreform,highereducationchangefromthetechnologyeducationtotheengineeringeducation.Basedontheproductionandlearningbinationoftheexcellentengineer,u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e,ithasbeethefocusofeducationreformtotrainputerprofessional“excellentengineers”jointly.Bytheanalysisofthedrawbacksoftheexistingu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on,putforwardthereformwayofu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onandjointlytraining,tolayasolidfoundationforpromotingexcellenceprogramoftheputerprofessional.


Keywords:ExcellentEngineers;ProductionandLearningCombination;U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on;Computer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推行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工科教学阶段迈向了工程教学阶段,在产学联动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企业自身对人才培养责任感认知不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1].本文针对现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型人才的途径和手段.

1现有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不足

1.1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高校重知识而轻能力,对学生的培养大多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缺乏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校办工厂的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等环节,但学生基本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了解而已,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作用不大[3].

1.2企业利益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冲突

高校的目标是人才培养,而企业最为关心的是扩大生产效益,这让很多只追求眼前利益的企业吧人才培养当成了负担,以为和自身利益冲突,再加上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生产安全问题,使得企业更不愿意放弃眼前利益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最后校企合作成为了空谈,所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模式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切实有效可行的完整体系[4].

2校企合作在产学联动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2.1有效地帮助高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人才缺口很大,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其实,企业对工程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各项能力缺乏是最有发言权的,企业应该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为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准确的定位,并对毕业生在能力方面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5].

2.2为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硬件保障

高校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建立大型的工程实验室,校企合作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校企共建工程实训平台[6],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工程实训练习,企业搭建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2.3为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优秀师资队伍

一直以来,高校教师都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导师恰好弥补了这一点.校企合作后,企业中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训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面对工程实践问题的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途径

3.1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责任感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只有双方都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由工学教学向工程教学转变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助力“卓越计划”的推进.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学生在校内培养过程中,缺少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依靠企业来完成,企业应该加深人才培养的参与度,提高责任感,用于承担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担,并且企业在履行这一职责时,要认识到今天培养的卓越工程人才可能就是他日企业遴选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做旁观者,要作为培养过程的重要角色,努力提高自身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程人才.3.2校企共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充分听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考虑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上要重视课外实践环节和学生能力培养,避免理论知识与实训练习脱节,合理分配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的学时比例,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时打好理论基础,且有足够的企业实践时间来强化知识、培养能力.

3.3校企共建优秀的师资队伍

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卓越计划”,保质保量地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型人才,我们必须校企合作,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首先在校内选拔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定期派到企业中进行培训实习,丰富其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调研,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其次还可以在企业中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训环节,总之,校企合作,共建优秀师资队伍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3.4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考核,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道关卡,传统的校内导师制度虽然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把关,但毕业选题大多是与生产实际脱节,而企业导师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可以保证选题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是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些难题,所以由企业导师负责把握学生选题的实用性和设计的真实性,校内导师则把握选题的难易程度和知识运用情况等,共同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3.5校企共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评价,高校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环节的完成等校内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企业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生产实训情况进行评价,并由校企双方导师综合评价意见,给出准确客观的评价结果.

4结束语

近年来,高校积极借鉴交流,不断完善产学联动指导下的校企合作机制,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卓业工程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少的实践机会,为我国工程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保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