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学法探析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240 浏览:70020

摘 要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蔚为大观,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探讨屈指可数.本文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基础,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种冲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学法策略,以期改变教学改革中的“应然”状态,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全面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实效.

关 键 词教与学文本局限时空对话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公共理论课程,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课程的宗旨是使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虽然目前在高校普遍开设本课程,但实际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目光投向本课程的教法研究上,却很少关注其学法研究.本文认为,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研究并解决学法问题,这体现的仍然只是教学改革中的“应然”状态.因此拟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

1教学过程中忽视学法的主要表现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传统的以教师独角戏为特色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课程中虽然有其必要性,但不太符合目前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其主要矛盾表现在:

1.1教与学的冲突

教学的科学涵义应当是:“教师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最基本的一种学校教育活动.”①这就是说,教学是在教师引导和学生参加下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由此可见,教学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书,更着重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我们的兴趣、需要、愿望和尊严,应当得到合理的满足和尊重,教学中如果不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不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就很难取得实质的教育效果.

1.2经典文本与问题对话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文本的阅读和阐述对于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学习中我发现,教师往往忽视了时代背景,忽视了时空的转换,忽视了问题的谈论,他们更注重把文本全盘地教给学生,没有提问,没有对话,没有思考,也没有解答.学生很容易机械地理解文字,甚至望文生义.这种忽视了时空转换,忽视了问题对话而进行的教学,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特有的魅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现场变成了一场味同嚼蜡的文字游戏,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独有的思想碰撞,智慧迸发的勃勃生机.

1.3学生主体性冲突

当今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大学校园,思想多元,个性张扬.“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②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本专业课都不够认真,对公共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也是应付了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性又很强,不仅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还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学习起来很多人会感觉到无从下手.

2课程学法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法缺失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需要尊重教师的权威.所谓“教书育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③教学就需要相互作用,需要双向互动,而不是单方传递.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容易用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学校又一味重视教师,重视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储备,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学生学习方法的不恰当和态度的不端正会对教学活动起到不可估量的消极作用.

2.2课程本身的跨文化冲突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主要的经典著作都产生于西方国家,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和现在的中国有巨大的差别,而且理论的语言和思维模式是西方化的,这就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不小的冲突.

因此要准确地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突破中西文化上的冲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足够的了解,就产生了不少的文化性的理解障碍.不能化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所体现的跨文化冲突,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里面的系统理论.


2.3学生自身相对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理论方面的文章往往有点苦涩,阅读这些文章就需要很大的耐心,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如果没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论概念,不能掌握其中的思想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堆积死知识或旧材料的“仓库”,而是有机的、活生生的、永远开放的生命运动.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需要掌握其基本思想,基本观点,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握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中勤于动脑,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3立足实际,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法对策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教师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认为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冲突,需要从学法方面进行以下努力.

3.1立足时代背景,构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周济部长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的讲话中指出:“在‘原理’课的教授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开好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往往不够重视的方面,就是要想把这门课真正讲好,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把课程讲到大学生的心里去,使学习这门课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要,把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④和谐统一的教学关系,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师生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注重培养从书本、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特殊才能,而应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教学活动主体间性”的研究,切实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对话的精神,力争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所导致的教师单纯对“教什么”的关注,转向学生能“学到什么”的考量,营造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让课堂充盈着教师的、鼓励与期待,学生的渴望、应答与思索.⑤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渐摆脱教师思维模式的制约,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2打破文本局限,对话交流中品味智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讲授文本上的经典文字、经典理论,更需要深入地介绍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段经典的文字,而这些思想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创作出来的,经过历史的洗礼,实践的考验,被无产阶级作为行动指南.这些伟大理论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起初的幼稚概念历经思考和实践,循序渐进的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应该把经典文本上的每一句话,每一段思想都当作是和作者对话的绝好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打破时空界限,去走近他,理解他,读懂他.

教师需要把停留在纸面上的作者还原成鲜活的人.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走近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理论.所以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成长经历,是我们更好的学习理论的基础,在教师的详细介绍之下,在学生的合理想象之中,冲出固定思维的峡谷,打破古今时空的界限,回到作者生长斗争的那个时代,去感受作者的感受,思考作者的困惑.这样的场景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现场变成一扇启迪学生思考的智慧之门.

3.3扩充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我们不仅需要从整理上把握,还需要具体的历史的学习.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a)历史地,(b)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c)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⑥因此要想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认为还需要提高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素养.

一方面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中西方的历史,尤其是古代史和近代史部分,以便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人物背景和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一部思想发展史,也是一部无产阶级斗争史,人类的思想发展和人类的历史是相统一的进程.对世界历史部分的熟悉掌握,可以让我们能够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形成背景和写作意图,有利于对作者思想的准确理解,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解读,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哲学知识.马克思是革命导师,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基本概念构成的,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哲学逻辑元素,我们就需要加强对哲学的学习和训练,增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效率.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需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适应,教学相长.不同的学生,由于性格和能力上的差异,对同一课程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法研究,本文是从学习本课程的共性出发,集中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对教与学给出针对性解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关系.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78.

②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8).

③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0.

④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刊).

⑤张秀华,赵卯生.怎样开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7-06-13(3).

⑥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