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文库的古诗英译理视角述评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022 浏览:94167

摘 要本文采用描写法,通过统计CNKI中有关古诗英译的论文,对1979年至2008年6月的近三十年间中国古诗英译研究进行了客观的描述.从中既看到了我国古诗英译研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也认识到它的不足.最后,笔者从训诂学和语料库两个研究角度对古诗英译研究提出了一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 键 词古诗英译研究理论视角CNKI述评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过去近三十年间,随着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古诗英译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古诗英译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卢军羽和席欢明在2007年发表了《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回顾》一文,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以专著为主线对古诗英译研究进行了述评.而后他们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二期上发表的《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的构建:述评与展望》一文从研究路径角度,对过去十年所出版的有关古诗英译研究的主要专著进行了述评和展望.2002年首届全国典籍英译(目前主要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标志着中国古诗词英译界构建古诗词英译理论努力的开始.接着,2003、2004年第二、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分别在苏州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相继召开.2008年10月即将在大连大学召开第五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在《中国翻译》等杂志上都刊登了前四届大会相关的述评文章.这些述评让大家对我国大陆古典诗歌英译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一定的了解.然而,期刊论文作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语料材料,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研究现状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至今却未见相关的述评文章,因此,笔者利用CNKI论文库,试图对该库论文中关 键 词含有“古诗英译”或者“唐诗英译”的研究古典诗歌英译的论文(1979至2008.6)进行整理,条分缕析,以期对古典诗歌研究现状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古诗英译研究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2从统计的表格数据看当今的古诗英译研究

本文采取描写法,以期对现今公开出版刊物上刊登的论文特点进行客观的描述,客观的统计和描述可以帮助我们较客观的认识当今研究的特点和趋势.但是论文质量难免良莠不齐,这给笔者对论文进行分类带来不少的困难.鉴此,笔者将CNKI所提供的论文,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包括诗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阐释学、翻译学、叙述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理论视角,进行分门别类统计,制定表格(见下页表格).其中将翻译学划分为:翻译家研究,翻译标准,可译度研究,散体、自由体和韵体,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案例研究,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等8个方面,这样的划分在学科意义上是不严谨的,因为彼此之间难免存在交叉,或者概念不属于同一层级,但为了便于分类统计,笔者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划分.例如:几乎每篇文章都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而在表格中单独划分出来的案例分析类文章是属于以文本为核心,理论为辅助的一类.对于谈论问题过泛过散的文章,笔者只能将其纳入“其他”.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古诗英译研究从1979年到1995年论文数量较少,且增长非常缓慢,从1996年开始古诗英译研究的论文数量增长迅速,论文总数是1995年以前数量的5.7倍.在数量增长的同时,研究视角也拓展了许多.1995年以前的文章以随感类为主,这一时期的古诗英译理论研究者主要是翻译实践者,他们在译诗之余将自己的译诗经验、体会和感悟加以阐释,关注的重点是古诗英译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不少文章是较纯粹的案例分析,“缺乏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哲学基础,带有一定的主观主义和神秘色彩”,“难以形成系统性理论”(吕俊,2001:8).

1996年以后,研究视角扩大到11个领域,特别是近几年语言学研究视角的兴起,试图让古诗英译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诗学思辨的研究方法,有一个较客观的衡量尺度,从而形成系统性理论.例如:黄国文倡导使用功能语言学来阐释古诗英译中的问题,试图建立一个古诗词英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框架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步骤.这个框架利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理论从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语篇结构、形式对等、静态与动态等方面对古诗词英译问题进行了较科学而系统的研究,这一理论体系为古诗词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传统诗学所无法比拟的体统性和精确性.而其他理论视角:如心理学、阐释学、叙述学以及文体学,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关照古诗英译中的意象、意境等翻译问题.

从文章的篇章结构看,2000年以后的文章比之前的文章结构上更加规范,理论框架更加清晰,论述的更有条理,能言之有据,把不同层面的理论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陶友兰在《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2006)一文中将接受美学(指导性理论)与许渊冲的“三化”原则(操作层面的理论)相结合,强调预设读者的接受能力进而讨论译诗方法,以达到减少文化亏损的目的.文章层次分明,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3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出在过去近30年中古诗英译研究的论文数量在持续增长,研究范围与内容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视角有所拓展,但具体来说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很多文章都局限于对古典诗歌翻译技巧的研究,对诗歌翻译技巧的研究是必要的,因为诗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可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研究翻译技巧.应当加强对古诗英译哲学层面的思考和研究,传统诗学和美学也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对古诗英译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对理论指导实践层面,而应当适当的做一些纯理论层面的研究,以提高人们对古诗英译的认识.(2)几乎每篇文章都会提到古诗英译难译的问题.17篇研究可译度的论文其实也可以看做是研究古诗英译难译的问题,正是因为难译,所以有些因素可译,比如诗歌的大意、内涵等,而有些因素不可译,比如说音韵、文化等方面.可是那么多版本的古诗英译文的客观存在已经不言而喻,古诗是可译的,只是很难译.或许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为何这几年(2005-2008.6)如表所示研究古诗英译的可译度的论文越来越多,确实是因为难译,所以需要研究哪些方面难译,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解决难译的问题.(3)顾正阳在1999年发表了一篇专门强调背景知识对原文理解的重要性问题,文章从作者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地理背景进行探讨.(顾正阳,1999-6)对原文的理解不仅对译者重要,对论文作者同样很重要.有的作者在评述别人的译作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将原文和译文理解好,所以作者在下笔之前应该多下一些功夫,认真专研和揣摩原文和译文.(4)有些文章仅局限于对某一首诗的案例分析,缺乏理论指导,因而很难将其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这种局限于以诗谈诗的文章对于读者理解某一首诗会有所帮助,但是其作用和效果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建议加深理论方面的修养,将在研读古诗英译过程中所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解释分析,使文章更有服力.(5)有的文章谈论的面过广过泛,没有中心,缺乏深度,以至于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有的文章没有将使用的理论论述清楚,有的文章理论与文本相结合的部分较含混,问题缺乏中心,泛泛而谈,有的则理论与案例分析相脱节.不少文章中还存在概念含混不清,甚至乱用概念的现象.

4对古诗英译研究的建议

2000年有一篇《“床”字训诂与英译达意》,是从训诂学的角度探讨“床”字在古诗文中不同意义的探讨与训诂.“训诂学是一门从先代各种训释材料中总结出解释语言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就现代而言,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的学科.”(杜建芳,2006.11)训诂学属于传统语言文字学的范畴,它有助于研究者掌握在研究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必将涉及到一些古代汉语的词汇、典故和古代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王寅教授在第二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曾强调应大力开展中西语义理论的对比研究,并指出外语界同行在进行语义研究时必须避免只谈西方语义理论,而忘却中国的训诂学.他认为尚没有学者认真而又系统地进行中西语义理论方面的对比研究,汉语界与外语界在这方面的交流也相当少,彼此了解不多“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依旧较为严重,因此提倡外语界的同行不仅要读西方学者的书,更应当了解中国学者的理论.在统计的文章中,只有一篇有关训诂学的文章,可见其中还大有文章可做.

进行古典诗歌英译研究免不了要选择语料,并对语料进行分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兴的语料库研究异军突起.Liosa曾指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诞生主要受两个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一个是语料库语言学(corpuslinguistics),另一个是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刘敬国,陶友兰.,2006(2):66-7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有助于规定性向描述性的转向,因为大量真实语料的获得可以激发归纳性的探索,寻求理论规定或者直觉感知之外的‘规范’(norms).语料库为翻译批评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对这些可能性予以充分开发利用,有助于翻译批评的‘审美评价’和‘科学判断’跳出经验和直觉的内省桎梏,达到有机的统一.”(肖维青,2005(4):60-65)在文本分析方面,建议运用语料库这一新兴的研究工具来加深对古诗英译和翻译家的研究.

5结论

本文所统计的论文仅仅是所有古诗英译论文中的一部分(因时间和资源有限),但这些在CNKI论文库中搜集到的论文较好的反映了我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过去近三十年间,我国的古诗英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论文数量不断增长,研究范围与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研究的视角的广度不断扩大,当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后,笔者结合训诂学和语料库这两门学科的特点,对我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了一点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