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汽车十大遗憾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700 浏览:31769

新车上市疯狂

各个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和创造利益,全年几近疯狂的推出新车型.2006年新车上市如过江之鲫,你追我赶,总共上市了近120款新车型,然而众多的新车质量问题也随之开始不断出现.与此同时这也加剧了行业间的无序竞争.车市中多的是浮躁,少的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如何培养用户的忠诚度等企业发展问题.现在的车市,难得再培养出捷达、富康、普桑这些经典老三样.这是国内汽车界的第一大遗憾.

马自达3遭停产

2006年3月11日刚刚上市的马自达3,4月18日即遭停产,其间只生产了27天.之后虽然几度传出复产消息,但真正恢复生产却是半年后的10月30日.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马自达3的“停产危机”是马自达公司在国内复杂的股权纷争,以及对马3的“身世”起着管理与定夺的政府职能部门导致的.一款车型的生产和销售不是一家企业在世界汽车行业听起来都是天方夜谭,然而在中国却是事实.

自主品牌国型未进入政府采购

在2006年中,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实力的逐步壮大,自主品牌基本上稳固了国内经济型轿车中的市场地位,并向中高级车市发起了冲击.但在2006年中国首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里政府用车只能选择本田CR―V、奥迪、宝来、捷达、开迪、现代等9大环保认证的品牌,而没有国产自主品牌车型.按相关规定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时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否则财政部门有可能拒付采购资金,这是国内汽车界的第二大遗憾.


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未出台

2006年6月21日,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关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十五年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规划的十个子课题研究报告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主报告的撰写.可以说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在热热闹闹走过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后,才发现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仍离我们还有段距离.正如付于武引述的“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战略就是没有战略.”显然这种长期战略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汽车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燃油税难产

从十多年前起各种关于汽车燃油税,即将开征的新闻充斥车届新闻,直到现在有关部门或者有关人士非常认真地表示燃油税开征在即了.多年难产,燃油税路漫漫!关于燃油税在中国受到的阻力这么大,主要是一些利益部门对决策部门的影响力太大了.开征燃油税,就要取消养路费,这对一些收惯了钱的地方和部门,自然难以接受;另外,开征燃油税后,油价更高,石油公司的涨价空间会大受挤压,对石油巨头们有害无益.

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任重道远

2006年3月12日,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的一条硬性框架要求,“所有新建的合资企业必须发展自主品牌”.然而目前合资企业其知识产权仍然是合资双方所共有的,几乎所有合资公司的股比都是50:50.另外合资企业的自主开发还仅限于对引进车型的改进,除非这些合资企业能够开发出全新的车型,并使用既非中方也非外方的独立标志,否则,谈合资企业的完全自主品牌,只能是句空话.

奇瑞和美国梦纪的合作画上终止符

在2006北京车展上,美国梦幻公司总裁布鲁克林宣布,终止与中国奇瑞汽车有关联合开发北美市场的计划,奇瑞和梦幻的合作结束.这对于正在谋求进军全球市场的中国最大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奇瑞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但奇瑞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金弋波表示,与梦幻汽车合作的中断,并不会改变奇瑞汽车的美国出口计划.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奇瑞目前走向美国市场的大门又一次被关上了.

罗孚商标被抢注

2006年9月20日,福特宣布行使6年前取得的优先购写权,从宝马手中购写罗孚商标.标志着上汽集团与“罗孚”商标失之交臂.但上汽集团在当天马上表示将打造全新的中高级轿车品牌.定名为“荣威”(Roewe),其意为“创新殊荣、威仪四海”,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然而,上汽的失手令对收购罗孚商标给予了厚望人们感到失望与遗憾.也令国内众多媒体大跌眼镜.正是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中国客车第一诉

2006年10月19日,德国曼(MAN)商用车辆股份公司的子公司尼奥普兰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提起民事诉讼,状告江苏省中大集团生产的A9客车抄袭了其“星航线”客车的外观设计.随着中国客车企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并不断敲开了世界上最为成熟的欧洲客车市场,引起了国际上技术水平最为领先的欧洲厂商的重视.跨国汽车企业使用知识产权这一“撒手锏”来排挤对手,已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惯例.这对中国的自主品牌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进口汽车零部纠纷

2006年最受关注的汽车贸易摩擦,当属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结盟就汽车零部件纠纷,将我国“告上”世界贸易组织.事件源起中国实行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10%的关税,但如果价值超过整车的60%后,税率就将调升至25%左右.由于国内某些高档车的零部件几乎都来自进口,因此这是美欧加联盟竭力反对中国零部件政策的动力.在他们看来,中国实施的办法对进口汽车零部件构成歧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