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16 浏览:21235

【摘 要】本文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破口,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在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完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研究,为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做出有益尝试.

【关 键 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实践平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怎么写作.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要求人才模式培养逐渐多样化,办学重点向特色化方向发展.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与原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现有的本科教学模式,这些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都将在实践教学阶段实现,其实现的基本支撑是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其实现的平台是与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本文对卓越土木工程师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将是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试点工作的有益探索.

1在教学体系上起步

打破传统教学结构,强化能力综合实训,建立由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东北电力大学着手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出发,进行一个全方位的顶层设计.为此,土木卓越工程师教学分委员会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传统教学结构,强化能力综合实训,建立由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

通识能力主要由人文素养、信息素养、数理力学基础、英语等模块构成;专业基础能力主要指输电线路设计能力、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及施工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输电工程实验能力、输电线路运行维护装置设计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主要通过毕业实习与设计来提升.

在设置各实践教学环节时,学院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达到35%;增设“学期论文”教学环节,设置“技术工作实践”,按知识和能力体系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安排全流程综合性产品设计实训,让学生在企业实训基地完成产品设计.

课程是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性环节.学院从学生“四年学习和就业规划”出发重构课程体系:大一时,通过“工程制图及CAD应用”课程和“输电线路软件实训”环节的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设计软件,流畅完成简单设计,例如三维输电塔结构模型和三维输电导线模型的设计.大二时,通过“钢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完成更复杂的工程设计.大三时,在“输电线路设计综合实习”环节,要求学生运用相关技术进行输电线路的电气、结构设计及基础设计,运用专门软件进行输电线路有限元分析和施工仿真.至此,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完成.大四时,学生更多时间是在实习基地进行“真刀实”工程实习和演练,包括选择输电线路设计、输电线路施工、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以及输电工程概预算等方面课题.

教师是关键.学院逐步建成了一支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结合的工程实践教师队伍.在供电公司、超高压局、输变电工程公司任职的课外教师有20多名,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6%.

如果说全新工程教学体系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厚土”,那么,校内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就是提升工程能力的实战场和演练地.

在校内,输变电运行中心、现代电力仿真实验室、输电工程计算中心等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教学基地.这些中心拥有输电线路运行设备,来到这里就像进入实际运行环境,学生们在这些中心锻炼了动手能力,缩短了就业适应期.

在校外,学院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实行“岗位引导,项目绑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企业实际工程问题设计成可供学生研讨的课题,配备企业导师与学业导师.近年来,学院与吉林省电力公司、辽宁省电力公司、广东省电力公司等十余家电力企业共建了2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通过奖励学分、资金资助等方式来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参加科研与创新实践,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育学生创新能力.近年来,有一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全国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特别是2013年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参赛作品荣获吉林省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奖.

2在培养模式上破题

“预就业”深化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合作平台,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

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中下厂难、动手难,学生缺少企业实际工程训练环境,这一直是工程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难题.学院2008年以推广“预就业”实习模式了这道难题.

这种“预就业”实习模式与订单培养方式不同,是采取“全年周期”企业实践.每年4月,学院组织企业来校从大三在校生中选拔学生,然后大四全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导师,直接参与公司实际项目,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并按月支付学生实习津贴.一些企业还为“预就业”学生开设选修课程,进行业务培训.

在企业里实践,在项目里设计,在企业里答辩,“预就业”使学生把被动的毕业设计变成主动的专业实践.由这种“双导师和项目绑定护航”的论文(设计)无法抄袭拷贝,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了.

每年6月,学院“预就业”学生毕业设计答辩与众不同,他们是在企业里进行的,由企业工程师与任课教师共同为学生毕业设计把脉,首开毕业设计答辩进企业的先河.未毕业先入行.在企业一年的“真刀实”实践,让学生们的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不少学生也因此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实现了优质就业.

“预就业”深化了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多元共赢.有专家认为,“预就业”实习模式构建了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合作平台,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打破了校企间的壁垒,同时也突破了学生就业被动的瓶颈,得到企业认可.

3在特色打造中推进

顺应国家电力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积极培养区域社会经济急需的工程人才.如果说与国家电网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办学让东北电力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先走一步,而面向行业、立足地方的定位让东北电力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走得更实、走得更远.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是吉林省唯一一所以电力行业为背景、开设有输电线路专业的学院.建院至今,学院为电力行业培养了10万多名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择业趋向,选择不同的培养路径,实施工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面向行业企业,按照工程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标准,与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联合,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现场工程师”.由此,2012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凭借着“能力导向,多元培养”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东北电力大学近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工程师,他们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走向祖国四面八方.

【参考文献】

[1]秦钢年,黄大明,廖庆敏.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M].广西民旅出版社,2010.

[2]王松武,刁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涵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

[3]滕利荣,孟庆繁,逯家辉.加强示范中心内涵建设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0(2).

[4]李艳酥.加强示范中心内涵建设增强高校社会怎么写作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5]陈鹏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6]秦钢年,黄大明,卢福宁.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

[责任编辑:刘帅]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