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门电子防盗报警电路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257 浏览:71294

摘 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光敏三极管的汽车车门防盗报警电路.光敏三极管不受光照时不报警,受光照时报警.该报警电路报警性能好,安装方便,受到人们青睐.

关 键 词:光敏三极管;防盗报警电路;汽车

1引言

汽车防盗装置是汽车的重要安全装置.在国外,由于汽车被盗现象严重,因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防盗措施,有些国家颁布了有关防盗法令.例如,美国许多州政府从1986年起实施汽车防盗法令,按法律规定,保险公司对凡是装有规定功能防盗报警装置车辆的保险金强制性规定实施5%~15%的贴现办法.在欧洲,车辆盗窃案件剧增,并逐渐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按社会保有车辆计算的平均盗车发生率已高于美国.对此,西欧有关保险公司对装有防盗装置的车辆也实施保险金贴现的规定;与美国一样,在市场上出售各种防盗装置.现在的汽车电子防盗装置设置有传感器和控制器,当传感器检测到发生侵入车厢事件,并开始起动发动机时,传感器见这一信息传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对其信息进行判断,当获知异常时,一方面会发出报警,另一方面会阻止车辆启动.这种报警器性能较好,但是相对比较昂贵,本文设计一种新的汽车电子防盗系统,这一系统是基于光敏晶体管原理而设计的电子线路.

2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电路可靠性设计

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在保护汽车安全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的可靠性程度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安全度.通过对防盗器电路的可靠性设计,能够减少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发生故障的概率,提高汽车的安全性.通过对汽车电子电路系统归纳出一种较为合理的可靠性设计方案,将其应用到电路系统的设计,提高电子电路产品或部件的质量水平.根据业界的分析,60%以上的生产故障是由于器件失效引起的,70%以上的市场返修也是因为器件失效引起的,而大多数公司对此却没有采用系统化的电子可靠性工程方法来解决,导致效率较低,产品质量可靠性不高.传统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往往先考虑实现性能要求,而后通过大量试验测定其可靠性,针对其试验结果进行修改,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产品设计周期较长.按照系统的电子可靠性工程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器件,有效地控制器件质量,合理应用器件,进行可靠性设计,就能达到其同类产品质量的领先水平.本文将通过研究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电路可靠性设计方法,为提高防盗器电路的可靠性提供一种比较接近实际的可行的可靠性设计方案.提高电子防盗报警器的可靠性,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可以防止故障的发生,尤其是减少被盗或者误报等其他故障的发生,从而保证其安全和提高其使用寿命.(2)能使电子防盗器总的费用降低.(3)可减少停机时间,提高产品可用率,减少其故障或被盗几率.(4)对企业来说,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可以改善企业信誉,增强竞争力,扩大产品销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5)可以减少产品责任赔偿案件的发生,以及其他处理产品事故费用的支出,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为了提高产品可靠性,必须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做出努力,但最重要的是设计阶段.如果设计不合理,要想通过事后的维修来达到所期望的可靠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设计人员必须懂得可靠性设计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本文的研究将应用可靠性理论,通过对防盗报警电路的可靠性预计、分配、元器件的选择等可靠性设计方案,设计出高可靠性的防盗器电路.

3光电耦合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光电耦合器件是把发光器件和光敏器件组装在一起,通过光线实现耦合构成电发光和光转换为电的转换器件.下图为常用的光敏三极管型光电耦合器原理图.光敏三极管结构与普通晶体管相似,只是它的基区做得很大,以便扩大光照面积.当发光二极管发光,光线照射到光敏三极管集电极附近的基区,会产生电子空穴对,它们在内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这相当于晶体管的基极电流,因此集电极的电流为光电流的β倍.光电耦合器因为输入阻抗很小、输入回路与输出回路之间没有电气联系,也没有共地等原因,所以光电耦合器在传输信号的同时能有效地抑制尖脉冲和各种杂讯干扰,使得它具有抗干扰性.


4电路设计

将光电断路器安装于车门内的一个槽口中,并设一电源开关于隐蔽的地方,当需要防盗时,将开关合上,同时用一块挡板插入槽口,遮住光电断路器,这时,光电三极管仅有暗电流,光电三极管BG不导通,继电器J不吸合,不能接通报警电路.当小偷撬开车门时,一拉开车门,挡板脱离槽口,光电断路器受到光照,光电三极管由于受到光照射,产生光电流,使得电阻R2的电压接近电源电压,从而使三极管BG导通,那么三极管BG的集电极有电流,使中间继电器线圈J带电,中间继电器的常开触点闭合,接通报警电路,发出报警信号.其防盗报警电路图如下:

5结束

这种基于光电断路器的汽车车门防盗报警电路,具有良好的报警性能,并因为其低廉、安装方偏,越来越受到广大汽车拥有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吴旗.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2]陈德池.传感器及其应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