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字理识字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73 浏览:31582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传统文化被掩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也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因为被生活所用而流传至今,汉字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全球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在不断加强,信息化模式也在日新月异.所以我们的教育在探讨轻松、愉悦的学习的同时,如何将信息化手段与渗统文化灵活运用于课堂,成了新时代迫切的要求.我们的信息化字理识字教学识记生字由此应运而生.信息化字理识字的教学集趣味、形象、准确、易记等于一身,是追求传统文化提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一大奠基性工程.


一说趣.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老师们绞尽脑汁地利用多种方式,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识字效果.却终因字太多,每节课的识字量太大,再加上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识记困难,让孩子们苦不堪言不想学,让老师们心力交瘁不想教.多媒体信息化字理识字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心、好奇心等特点,以漂亮的图画、幽默的动作、有趣的声音来解析汉字,变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变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充满信心,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生字“井”时,可以很好地利用“井”字是一个象形字的特点来激趣教学,多媒体出示一口井,低年级孩子喜欢画画,就先让孩子画一口井,再看看“井”字,并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展现“井”的演变过程,学生很容易想到此字就是根据井的形状得来的,是象形字.

再说“身”字.非常形象,多媒体出示人体画面,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并描述字的部件和身体的那一部分相似,再把“身”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动画展示,接着出示金文,让学生仿写.孩子们觉得很有意思,像写又像画,了解了“身”字的演变过程及意义,再写此字,学生记起来就容易了很多.

学习“休”时,首先多媒体出示动画作情景描述:炎炎烈日下,农民伯伯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走了很远的路,累了,想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一下,他会选择在什么地方休息?(树下),谁来演示一下.乘着凉意,靠在树边休息真舒服.(接着,人和树变成了下图第一部分)那“休”字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的?人在树木下休息就是“休”字.

这种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字理识字相结合的识记生字的方法,让课堂多了几分生机与趣味,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猜一猜等,不断变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多媒体的灵活运用更是增添了课堂上的新奇与趣味,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既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感受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历史,又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文明进程中信息化时代的魅力.

二说妙.运用信息化字理识字教学法,可以逐类旁通,发散学生思维,实现群字迁移记忆.比如在教“马”字时,可以用多媒体将如下生字生动地一并引出:“妈、蚂、骂”,这是一组形声字,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女”“虫”由形象的实物,过渡到抽象的字,学生很快会掌握声旁“马”表音,形旁如“女、虫”等表意的规律,从而获得对形声字字理的规律性认识,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大胆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直观,化枯燥为情趣.还有部分汉字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作讲解来记忆,如教学“十”,引导他们讲“绳结计数”的故事:孩子们,古代没有数字,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计数的吗?多媒体出示一根绳子【如下图第一】,让学生猜,并适当提示,再依次出示第二,第三,第四.最后老师总结一下绳结计数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识记生字,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思维能力,让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完美结合.

三说精.信息化教学中,电教设备的使用要做到精,适时的点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语文课也要体现语文味,多媒体的使用不可喧宾夺主.另外中国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一些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教学这类汉字时,我们应该根据汉字的特点来教学.否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反而为识字增加阻力,曲解了汉字的本意.我们只能将现代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汉字文化很好地结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带领学生与古人对话,才能让他们徜徉在古人造字的精彩画卷中,亲近传统文化.

我国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汉字作为我们的古老文明,文化的载体,功不可没.汉语言文字正如我们的古老文化一样,依然生机勃勃,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文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华名族的精髓传承下去.我们要很好地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所创设的情境,将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生动地呈现,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等互动方式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充满好奇的孩子们而言,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解析汉字,让他们更轻易的认识文字,走进汉字王国.

注:文中图片来自字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