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是科学概念吗?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588 浏览:44908

已被人们所熟知的“亚健康”一词,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各种有关健康长寿的文章中,甚至被写入权威机构的调查报告中.比如中国卫生部、科技部和统计局早在200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就断言,我国约有60%(约7亿)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直到今天,你如果键入“亚健康”一词“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3500万个与此有关的网页,可见其影响之广、之深.包括在本刊,过去的文章中也出现过“它”的“身影”.

然而,却很少有人追究过“亚健康”这一概念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面世的,又是如何在中国“发展壮

大”的.

“亚健康”的由来

著名独立学者司马南有一次曾指出:“‘亚健康’这个概念是我们国内某些人自己造出来的,在国际学术界并没有这个概念.去年在协和医院召开的一个医学讲学班上,我遇到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医学家,他说曾经查过,原来是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在某家健康杂志从事编辑工作的大学生首次提出‘亚健康’,这个词只是他自己造出来的.”

然而马上有人反驳说,不对,是外国人最先提出来的.后来经查,确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教授曾提出,人有时可能处于一种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介于生理功能低下的非健康状态,又称之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据称这一模糊概念刺激了青岛医学院一位中医教授王育学的灵感,他于90年代中期创造了“亚健康”一词.

“亚健康”获得认可了吗?

提出某种观点或概念很正常,关键在于这种观点或概念是否能得到科学家和医学界的普遍承认.而验证这一概念是否为医学界所接受的方法之一,是科学家和医学专业人员在他们所撰写的严肃专业论文中是否采用它.这就好像评价科学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只有统计它被世界各权威学术期刊上刊载论文引用次数,才可以获得客观的评价.

有人曾对此作过一番调查.首先以“亚健康”为关 键 词在中文期刊网上进行检索,结果有1500多篇论文提到“亚健康”,但期刊档次都比较低,基本是《中国社区医师》、《中国疗养医学》、《中国健康月刊》、《某某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杂志,且这些论文90%以上为中医师

所写.

同时,1998年“第2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给亚健康状态取了个英文名为“sub-healthystates”,而在著名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属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于2000年4月开发的文献数据库)上用sub-health检索,结果只查到64篇文章.其中50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人,且绝大多数刊登在中文杂志上;14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外国人,其中2篇发表于1982年及1962年,显然并不是本文所涉及的概念,其余的论文均非刊登在知名医学期刊,而是印度、尼泊尔等国的杂志.比如,有一篇论文题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实施以证据为基础的医疗”,作者说:“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如何使在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工作者达到诊断和治疗的决定.”文章中提到那里有所谓“亚健康中心”和“健康中心”,仅此而已!很显然,“亚健康”这个中国人创造的概念,并没有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认可,可以说只是国人的自拉自唱.


“亚健康”究竟“亚”在何处?

当然,中国人发明的概念并非一定缺乏深刻的科学内涵,未获国际承认也不一定就差.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所谓“亚健康”,所谓“第三状态”,与健康状态和患病状态究竟有何区别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几乎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称为“完全健康状态”.健康如同数学上的“极限”,人类个体只可无限趋近,却无法达到绝对健康.所以,在医学实践中,只要身心各项指标正常的人,就被认为是健康人.如果被检查出病症,则被认为进入了疾病状态.

“亚健康”论者说,“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此类话,可以说基本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有人总结了“亚健康”的十类典型症状:心病不安,惊悸少眠;汗出津津,经常感冒;舌赤苔垢,口苦便燥;面色有滞,目围灰暗;四肢发胀,目下卧蚕;指甲成像,变化异常;潮前胸胀,乳生结节;口吐黏物,呃逆胀满;体温异常,倦怠无力;视力模糊,头胀头疼.所谓亚健康应该是尚未到有病的程度,而这十组症状中好几组都强烈提示有病而不是未病,都可以提出几个需要鉴别的疾病来.比如第一组“心病不安,惊悸少眠”,至少要考虑心脏病、甲亢和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体温异常,倦怠无力”则提出一百种疾病来鉴别也不必奇怪.有的则非常玄妙,非常人所能判断,诸如“面色有滞,目围灰暗”、“四肢发胀,目下卧蚕”、“指甲成像,变化异常”之类.

轻信“亚健康”的危险

“亚健康”的诊断是基于有症状而无阳性检查结果而做出的,这种判断容易导致诸多误解.一是有症状,在医师经验不足或检查水平低下时,容易误诊.比如“视力模糊,头胀头疼”当然可能仅仅是休息不好,但是,也完全可能是青光眼,甚至可能是颅内肿瘤,不作相应设备检查,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误诊.其次,诸多严重疾病的早期并没有症状,连亚健康也称不上,但严重性非同小可,比如肝癌早期,可以通过高危人群的健康体检或筛查来发现,比如胃癌早期,若非胃镜检查,很难发现和确诊.

所以,当你有症状而被诊断为亚健康,有两种可能:你其实是功能性疾病,被过度治疗;你有超出该医生诊断能力的严重疾病,被延误治疗.当你无症状而被判断为健康或亚健康,也有两种可能:医生要为你“治未病”;你可能有隐匿很深的远远超出某些庸医诊断能力的

疾病.

这也就是说,现代医学清楚地告诉我们,“已经感觉到了的疾病”不一定就是严重的疾病;“没有感觉到的疾病”不一定就是轻微的疾病.因此,跟着感觉走给出的“亚健康”概念是不可靠的.只有按照医学的科学诊断方法接受体检,才能对我们的身体状态进行可靠的描述.

而上面提到N.布赫曼的“第三状态”,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正式命名此症为CFS(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有国际统一标准,是一种真正的病症,在人群中发病率为0.1%左右.而“亚健康”几乎没有任何标准,据说有70%的人具备此特性.所以这两者从根本上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亚健康”背后的利益

那么,为什么“亚健康”这一虚无缥缈的概念会被炒得如此火热呢?请看电视台的前主持人樊登的揭露:

“大家知道亚健康的概念是怎么热起来的吗?原来是国内一家著名的家喻户晓的企业打算推出一种新的保健品,用于抗疲劳、防健忘、治失眠、通排泄等总之是非常之有用.但是苦于没有找到热销的契机,也没有特定的人群.为了将有以上症状的人群归拢,便于看广告同时甚至可以吓得这些人自己奔向各大药房超市购写分不清是药还是食品的万能保健品,他们出资数十万元资助一位搞了一辈子保健工作的医生教授,去做些研究搞搞调查,拿出一些令普通人民群众信服的‘科学依据’.于是,全国大小媒体都出现了一个新概念,而且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一个科学概念――亚健康.亚健康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描述的所有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有,而它把有这些症状的人从正常人群中划分了出来,告诉你这是亚健康如果不理不睬的话可能会导致如何如何吓人的后果,这是威逼.然后再说重视得早就能治好,调理调理会让你活的像个超人,这叫利诱.”

据调查,自1996年王育学提出“亚健康”概念后,起初在学界和社会上并无多少反响.

然而在1998年时,四家协会及学会一起主办了场调查,这场调查面向全国范围,以问卷方式登在《中国青年报》上,共收回有效问卷近5万份,花费定然不菲.

在王育学写的《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一书中,专门提到了这个调查(这也是他开山立派之本),这场调查的实际承办方,正是青岛某药业公司.在这本书的“上篇”最后一部分中,王育学专门拿出一章介绍了“亚健康与‘采力’”.“采力”即这个药业公司出品的“采力合剂”,彼时还是保健品,在2010年时已经成为了非处方药.

在另一篇文章中,王育学这样写道:“某某药业公司推出的保健药采力合剂,明确提出‘采力突破亚健康’的醒目招示,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次提出调治亚健康状态的药物.”而这个药业公司总经理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有过如下表示:“我们与王育学教授合作,向社会推出了‘采力’”、“我们收到许多患者的反馈,他们不但对‘采力’的功效表示认可,还说‘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亚健康在作怪’.”

这就是所谓的科学与企业的结合吗?!

于是,我国铺天盖地的保健品,许多都打着改善“亚健康”的幌子,让有关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切莫轻信“亚健康”的宣传,更不要相信什么保健品能够治好“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