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闻时期的《科学》杂志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18 浏览:143508

摘 要1915年创刊的《科学》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张孟闻是民国时期《科学》的最后一任主编.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张孟闻时期《科学》的出刊及栏目设置情况、内容和特点,全面展示张孟闻时期《科学》的整体情况.

关 键 词《科学》,张孟闻,栏目设置,内容,特点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1-0075-03

《科学》于1915年1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发刊,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对于科学创刊的经过,发起人之一任鸿隽在《<,科学>,三十五年的回顾》中写到:“1914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年.当时我们看见世界各国生存竞争的剧烈,无论是战争或和平,设如没有科学,便休想在世界上立住脚.而环顾我们国内,则科学十分幼稚,不但多数人不知科学是什么,就连一个专讲科学的杂志也没有.于是十几个还在外国留学的学生怵然于‘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等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于是决定发行一种“专以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为主”的刊物来向中国介绍科学.于是便有了《科学》的诞生.

《科学》从1915年创刊至1949年,在整个民国时期,任职主编或编辑主任的有6人,分别是:杨铨、王Q、任鸿隽、刘咸、卢于道、张孟闻,张孟闻于1945-1949年任《科学》的主编,是民间时期的最后一任主编.

1张孟闻其人

张孟闻(1903-1993),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生物科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28年,张孟闻应秉志①邀请,到北平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讲授动物学和比较解剖学.半年后又应秉志教授的聘请,在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又担任秉志教授的秘书,兼管总务,历时6年之久.1934年他被邀参加中国动物学会成立大会.同年年底,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甲种奖学金去法国留学.在法国国立自然博物馆蛙蛇研究所所长L.Roule的指导下做研究,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中国蝾螈专论》博士论文.1937年,张孟闻接受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教授的聘请回国.当他踏上祖国大地时,正值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内迁,在迁校途中,他以大自然为课堂讲授动物学和野外实习课程,并沿途收集标本,写出了《宜山蛇类记》和《湄潭鸟类志》等多篇论文与讲义.1943年,张孟闻应复旦大学之聘来到重庆,在此为寻找失踪的浙江大学训导长费巩教授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

1949年解放后,张孟闻投身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1951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1958年因被错划为分子而解除一切职务.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再次受到批判,结束后,1980年受聘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为兼任教授,两年后改任该校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1993年逝世.

张孟闻的学术研究成果丰厚,撰有生物科学论著、课本与讲义近50篇,其主编《中国动物志爬行纲》,亲自书写了近6万字的《爬行纲总论》.同时他在科学史的研究方面也成果颇丰,出版有《中国科学史举隅》、《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等作品[1].

张孟闻于1945年始任《科学》主编,尽管他在《<,科学>,的前三十年》中写到:“1943年冬季,内地的科学社理事会通过议案,任张孟闻为总编辑.”[2]但在27卷《科学》上主编仍是卢于道,到1945年28卷的《科学》,主编职务的名字才换成了张孟闻,28卷第1期“科学消息”中的理事会消息称:“本社于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等第九次理事会等议决(一)聘请张孟闻先生担任本社总编辑,并主编科学杂志等张孟闻先生已应邀任职,本刊第二十八卷起,即由张先生负责主编.”[3]可见,其是1945年才正式任职主编的.

1945-1949年,张孟闻任职的5年间,抗日战争已接近胜利,国内战争却接着上演,在战时的动荡岁月中,期刊的出版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一切艰难”.

2张孟闻时期《科学》的出刊及栏目设置情况

张孟闻时期的《科学》,1945只出版1期,即28卷第1期,1946年出版5期,即28卷第2-6期,1945-1946年出版28卷共6期,1947-1949年每年都出满12期,其任职主编时《科学》共计出版42期.其时的栏目设计也较前有变化,除沿用以前的“通论”、“专著”、“消息”、“书报介绍”外,新增“译载”、“论文提(摘)要”、“研究简报”、“学术通讯”、“专载”、“文献集萃”等栏目,其中,“通论”、“专著”基本上是固定栏目,在1944年27卷第1期的“编后记”中,卢于道对其时的4个栏目进行了介绍:“第一栏通论,内容性质是短篇建设性的科学建议.第二栏专著,内容性质是某种科学的研究成就.惟此地的研究专著,和各种专门性质的科学杂志上所刊者不同.在各种专门性质的科学杂志如化学杂志或物理学杂志,其所载者,皆为精微的研究论文,此地所载者,则为可以适合于一般读者之研究成果,有如述评性质,美国科学及英国自然这两种周刊上所载之专著,其性质正是如此等消息一栏,为国内科学界及非科学界所注意,以后尤当尽力充实内容,以期达到宜于人手一篇的目的.书报介绍一栏,拟在每一期刊载一二篇短评.”[4]张孟闻未对其栏目进行过专门的说明,但通过所载文章可以看出,“通论”、“专著”、“译载”、“论文提(摘)要”、“研究简报”为论文类栏目,其他皆为信息类栏目.

表1张孟闻时期《科学》的出刊情况

年份卷次出版期数

1945年28卷1期

1946年28卷5期

1947年29卷12期1948年30卷12期

1949年31卷12期

共计42期

表2张孟闻时期《科学》的栏目设置

栏目类型栏目名称

论文类通论

专著

译载

论文提(摘)要

信息类书报介绍

学术通讯

专载

文献集萃

研究简报

消息

3张孟闻时期《科学》的特点及内容

3.1张孟闻时期《科学》的特点

《科学》在创刊“例言”中,曾对《科学》有几个方面的定性: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为学之道,求真与致用两方面并重,本杂志专述科学,栏目略分次第:通论、物质科学及其应用、自然科学及其应用、历史传记、杂俎、其他[5],特设问答一门,以交换智识,统一科学名词,横排向右,用标点符号.在《科学》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其创刊时“传播科学”的初衷一直未变,但受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的影响,每任主编也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任鸿隽对《科学》进行回顾的文字提到:“我们试看《科学》首二三卷登载的文字,以鼓吹科学效用及解释科学原理的为多,到第三四卷以后,则渐渐登载国内科学家自己的研究结果,到最近几年来,则以英国的《自然》(Nature)为模范,注重发表专门研究的著作.”[6]卢于道按编辑部主持人的更替把《科学》的发展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并进行了概括:“1915-1934,杨铨先生主编,以介绍纯科学知识为主,1935-1942,刘咸先生主编,以倡导科学教育与研究为主,1942-1950,张孟闻先生主编(作者亦编过二卷)①,有了反法西斯及‘科学的社会性’自觉.”[7]根据上述两位的概括及对《科学》本身的研究,对张孟闻时期《科学》的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1)文章注重发表专门研究的著作,科学理论与应用类的文章是主体.2)受时局及张孟闻本身政治主见的影响,关注科学与政治.张孟闻在1945年浙江大学训导长费巩教授失踪一事中,同国民党进行了斗争,他反对政治干预科学,强调科学自由的,对于不问政治的《科学》来说,这一时期多了一些呼吁科学自由、学术自由的文章,如《科学与政治》、《科学与》,面对中国领导的新中国成立的新局面,《科学》也发表了诸如《科学与建国》、《人民政协与保卫和平》等有些政论味道的文章.3)30年回顾文章从各个方面全面展示了30年来中国科学界的成就.张孟闻初任期主编的1945年,是《科学》创刊30周年,其策划的24篇30周年的回顾文章,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史料.下文的内容分析更为具体地展现了这三个特点.

3.2张孟闻时期《科学》的内容

《科学》大多在每卷卷终有“本卷索引”,将每卷发表的文章可以按学科划分的进行了分门别类,“性质不纯一者,分列人各门”,每卷的索引都有部分按栏目索引,部分按学科索引.1945-1949年索引的目录如下表所示.

表31945-1949年《科学》的目录索引

1945-1946194719481949总计

通论1117131455

数学61238359

地质地理20272655

物理3113141371

化学1897438

生物151293755272

天文383620

气象1028162478

工业02158

医药165101749

农业1620321

心理2300023

书报评介0613827

传记426214

文献集萃01641535

宣言02002

特载005914

消息1484245593921523

编后记1107422

注:1945-1946年28卷没有提供卷终目录索引,表3所列为作者分析整理,且28卷第1期为“三十周年纪念专号”其中有大量论文提要,第3期中有中国科学社北碚区年会的27篇论文提要,所以此卷摘 要性文章特别多.

基本上,按学科分类的文章来自于“专著”、“论文摘 要”、“研究简报”、“学术通讯”和“专载”这几个栏目,其他的则还分属在所在的栏目下.虽然每个栏目的内容都包含一定的科学内容,但完整的论文能更好地传达和传播科学的内容,所以《科学》的科学传播主要还是通过“通论”和“专著”两个栏目来进行.

1945-1949年,《科学》共刊载“通论”48篇,“专著”86篇这些文章都是名家手笔,通过对134篇文章的分析,可以把《科学》的传播内容分为科学理论与应用、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科学教育等几个方面,“专著”部分更多涉及的是科学理论及应用、科学史,“通论”部分包含的内容较多样化.

3.3基础科学

从表3可以看出,数、理、化、天、地、生这6个基础科学领域的文章占多数,表4也体现了这一点,可见,占据《科学》主要版面的是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张孟闻时期,仍侧重于向国人介绍什么是科学,像《什么是拓扑学》、《网状内皮系统》、《原子核的周期性》、《乙种维生素复杂物》、《张钰哲君最近发见的食变星》等.

表4“专著”栏目86篇文章的学科分布

排序学科篇数

1生物26

2医药13

3数学104物理8

5地质地理7

6天文6

6工业6

8化学5

9气象3

10农业2

3.4应用科学

《科学》创刊“例言”中提出求真与致用两方面并重,但在张孟闻时期,应用科学的文章已经较少,正如任鸿隽所言,因为各种专门的学会渐渐成立,《科学》刊载专门技术类的文字渐渐减少[6].从表3、表4可以看出,早期频繁出现的工程类的文章这一时期已经消失,医药类的文章还占据一定的地位,气象类文章总体不少,但介绍性的居多,论文性质的比例较少,工、农业类文章都不占文章的主导.

3.5科学史

1945年,张孟闻任主编的第一年即是《科学》创刊30周年,延续以往10周年、20周年的传统,《科学》组织了大批各学科30年来的进展的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科学30年来的成就,并瞻望了今后的发展和趋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史料.这些文章“都是名家精心著述”[2],从表5可以看出,24篇文章共计26位作者,绝大多数是院士,每位作者都称得上自己所介绍的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3.6科学与社会

科学与社会向来是“通论”栏目最注重的议题,直接以此为题目的就有多篇,任鸿隽、张孟闻有《科学与社会》的文章,也有以“科学与社会”为论题的专题讨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无论从哪方面说起,科学在现世界中,是一个决定社会命运的力量”但“科学发明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它们可以用来福利人群,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8],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放,引发了科学家对科技成果应用的思考,‘1947年的《科学》,特辟了“文献集萃”一栏,将各方重要的意见书汇刊了十五件,都要求科学家负起道义的责任,要求科学研究成果用之于增进文明,保卫和平,而不用于毁灭人类的祸害.并要求科学家有发表其研究成果的自由.’[2]“通论”栏目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张孟闻《原子能与科学家的责任》、赫胥黎著,陈立译的《今日自由之危机》、卢于道《一个》.

除关注整体的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外,《科学》也聚焦对科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如竺可桢《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李晓舫《中国科学化的社会条件》、张季言《科学工作者在中国》等约有十余篇文章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组织基础、中国科学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推进科学教育是《科学》一直以来的理念,张孟闻时期的科学也贯彻这一理念,科学的目的是求真,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这种求真的态度.这种求真的态度怎样才可以做到呢?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受了科学教育就可以得到这种科学方法.研究科学一定要有科学精神.科普学的求真方法是实践,科普学精神就是实践的精神.求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三点便是科学教育的使命.这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成功,才是我们事业的真正的成功[9].“我们必须加强后一代人的科学训练.在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两件事,一在充实科学的设备,一在提高科学教员的品质.”[10]

4结论

张孟闻在《<,科学>,的前三十年》中,对自己任职时的《科学》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最后讲到:“由于这些努力的成就,李约瑟博士于1948年7月初伦敦出版的《自然》周刊(Nature)称许《科学》可与伦敦《自然》周刊,美国《科学》周刊媲美,正如美英之科学促进协会,合中国科学社编为ABC科学促进协会,刊物亦同此相并,为科学期刊(Science)之ABC云.”[2]这是对《科学》的肯定,也包含着对张孟闻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