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建筑考察感悟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70 浏览:9365

2012年9月中旬,我参加了成都市勘察设计协会组织的法国文化及建筑考察之旅.全团10人10日,人数不多,所赴地域不大,时日大抵宽裕,因此可以相对深入地去体验和感悟.巴黎、图尔、巴比松、阿维尼翁、马赛、亚尔、戛纳、摩纳哥、尼斯等自巴黎一路向南,大大小小十余座城镇,所见所览兼济古今.雄狮凯旋门之恢宏,艾菲尔铁塔之挺兀;圣母院之静谧,塞纳河之温婉;卢浮宫之富庶,凡尔赛宫之奢靡;马赛港之悠闲,亚尔城之古朴;普罗旺斯之明媚,地中海之旖旎.仅自法兰西万般风情中浅尝如此种种,已给每个亲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悟之一:对传统的精心维护与坚守

不知是否是因为二战时德军来得太过迅猛,占领巴黎后法军随即投降,以致自巴黎往南,一路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均未见破坏,宫室、教堂、古堡、苑囿、古城、老桥、旧楼、村舍都保存完好.历史的痕迹静静地流淌在每处砖石上.

仔细观察,进而发现,城区里基本都是统一的法兰西传统风格建筑,而且都呈现出久经岁月打磨的深沉古朴.每一幢建筑都有精细处理的础座、券石、线脚、坡顶,建筑造型丰富而独特.形体厚重而内敛,气质沧桑而矜持,散发出优雅的贵族气息.

再者,对建筑的整体形态有着严格的把握.虽然看到的各座建筑应用的造型元素各异,手法不尽相同,却有着统一的模式,姑且可称作“法式”营造法式:屋顶多采用孟莎式,明显特征为坡度有转折,有效地扩大了坡顶对立面的覆盖范围,使屋顶成为立面重要的造型元素;屋顶上多有精致的老虎窗,或尖或圆,进一步丰富造型;外墙多用石材或仿古石材装饰;细节处理上运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线条,呈现出浪漫典雅、精致深沉的风格.建筑与规划均突出轴线及规则几何形体,多采用对称造型,气势恢宏.

其三,基本上每条街道、每个城镇的建筑都保持了共同的气质和相近的品质,且绝大多数建筑高度大体相当,充分维护了城市整体风貌的和谐.我们游走的街区.每一幢建筑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带着历史痕迹与民族特色的细节装饰,显得年代久远而内涵丰富,绝少国内随处可见的用玻璃幕墙简单包裹的所谓现代风格建筑,也没有无关文脉凭空拿来各种风格羼杂的景象,更没有那些如城市疮疤一样的拙劣之作.另外,此行所见.除了局域新区(如拉德芳斯)和少量高密区(如摩纳哥城)外,均为10层以下建筑,尤以8层以下居多,充分照顾了低层的宫室建筑和拥有哥特式尖顶的宗教建筑在城市中应有的显赫地位.尊卑有序,材质朴实,色彩沉稳,共同形成城市高雅庄重、底蕴深厚的气质.

由此感悟,对传统的精心维护与坚守是我们应该向法国城市建设认真学习的核心精神之一.以下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分别阐释.

物质层面――保护历史、认同历史、延续历史

以前我们常说“中国拥有历史,欧洲拥有现代文明.”现在一看,甚是惭愧.欧洲各民族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可以说渗透到了全民族的共识里.849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493年历史的香波堡(ChateaudeChambord),2000余年历史的嘉德水道桥,乃至124年前梵高画过的咖啡馆和整个小镇,都保存得如此完美.就算经历朝代更迭、战乱劫掠,文明与历史的载体不毁.另一方面,经历千百年累积发展起来的城市迄今能够在相当片区保留统一的风貌,新老建筑共同弥合了历史的差异,这需要城市建设管理者、参与者多么大的恒心与魄力以及一代代人对城市、对子孙承担责任的坚持!

城市的精神与魂魄植根于她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行走于法兰西这片土地,怎能不让人想到雨果、莫泊桑、大仲马?怎能不想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怎能不想到梵高、毕加索、莫奈?这里是让他们挥洒过与才思的地方,而这里的房舍与教堂、桥梁与街道,都还保留着他们当初在时的形态,这怎能不让人激动!信步于这样的林荫道,你会犹疑是否推开某一扇厚重石材装饰的门券内黑色的金属大门,会惊了一群身着燕尾服的绅士们的沙龙;轻抚柱础虽经雕琢依然粗糙的石面,会触摸到某个大师巨匠指尖曾经划过的痕迹等

反观我们的城市,为什么千城一面?为什么那么多盈满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印迹被轻易抹掉?或许有人会说,欧洲古典建筑多是耐久的石材构筑物,中国则多是易腐朽的木构建筑,但想想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的征战与劫难,哪一次不是伴随着人为的对文明载体的大肆摧毁?回顾历史,我们痛心.浏览今朝,又有许多蕴含城市历史与老市民情感的建筑物、构筑物正在永久消失.我们是不是拆了太多不该拆的房子,又造了太多不该造的楼?因此,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转变意识,树立正确的建设方略,这同时也引出下一个议题.

精神层面――“止于至善”以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什么说中国的建筑只有30年不到的平均寿命?而法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了85年,英国建筑更是高达132年,就连美国建筑的平均寿命都达74年.除了上文分析的原因外,欧美国家更高水平的设计、更高质量的施工是建筑不被历史淘汰、不被世态变迁摧毁的又一重要保障,这也是他们日常行为做事态度的真实反映.其实两千多年前中国四书五经《大学》中所说的“止于至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要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只可惜,不知从何时起,国人越来越丧失这种精神,才导致近期不断出现“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这样的短命建筑.

此外,建筑长寿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先前好的设计与探索,建成后为全民所接受和认同,新建筑再与其呼应,逐渐形成了全民族认同的独特风格.再有后来人对既成风格的坚守,最终构建出统一的城市风貌,为世人所共赏.我想.这应该是法国城市和谐而迷人的根源.

为什么当今中国有那么多有争议的建筑?那么多投资巨大的工程还被诟病为城市疮疤?官员、设计师与民众对同一建筑的审美取向常常差异巨大,不正是全民族的审美水平需要整体协调提升的明证吗?套用《老子》的一句话,就是要让“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以法国为代表,城市与乡村遍布大量的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走在这里,非常羡慕那些就近就能前来参观的市民,更羡慕那些成群结队前来的小孩童.美术、音乐、艺术鉴赏的教育贯彻于每个家庭,这是我们在实现经济的腾飞与赶超之后的又一项任务,它将更加持久和艰巨.感悟之二:大师的光芒

若要问我此次法国之行最激动人心之处,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参观马赛公寓!”

“马赛公寓”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大楼于1947年动工,其时大师已60岁,而其于两年前问世的针对建筑度量采用英制或公制各自存在的不足所原创的度量体系刚刚被命名为“模度”(Modulor)不久.

今天,我们怀着朝圣的心情辗转寻找到这一60年前就已建成的老楼前,岁月的沧桑褪淡了它的颜色,侵蚀了它的表皮,但它骨子里的昂扬气质还是让我们在一群类似建筑中一眼就把它辨识出来.这座底层架空的五彩长方形盒子在其建成时曾被法国风景保护协会提出控告,然而当我们鱼贯进入门厅时,发现已有人群在这里静候,有管理者在组织,有专人引导分批登楼参观――大楼俨然已成为马赛市的一处名胜、世界建筑师的一处圣地.

一开始,自然地从外观形象介入,柯布西耶的“模度”、“新建筑五点”及粗糙混凝土墙面等标志性特点从未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横向长窗等五项原则在这里各自施展;模度的图示就压印在混凝土墙上、拼图于彩色玻璃窗中;墙面如此粗糙而斑驳,以至于局部露出了钢筋,据说,这是大师刻意要产生的效果,他试图将这些“粗鲁的”、“自发的”、“看似随意的”的处理与室内精细的细部及现代建造技术并置起来,在美学上产生强烈对比的感受.这是建筑的“胎记”,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沉积.


而当随后进入室内,方才进一步体验到,运用这些手法的目的是为了表现那令人心醉神迷且足以引导人们步入深不可测世界的空间.大师能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创造出自己的原则与体系,创新出每3层只需设一条公共走道,每户享有双面景观及阳光的跃复式户型,创意出包括食品店、餐馆、药房、洗衣房、理发室、邮电所和旅馆的公用设施楼层(7,8层),以及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小游泳池、儿童游戏场地、200m跑道、健身房、日光浴室的屋顶花园.使马赛公寓采用既通过底层架空、双面阳台、大开窗、航船甲板般的屋顶花园等手法,与周围的山光水色、城市绿化及公共活动场所有机融合;又通过公共设施引进内部,使公寓成为满足居民心理需求的小社会,休戚与共,自成一体.

马赛公寓结合了柯布西耶对于现代建筑的各种思想,尤以其体现的关于个人与集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代表了大师对于住宅和公共住居问题研究的最高成就.

身临其境才明白,在建筑都作为“机器时代的机器”的当代,为什么说柯布西耶是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正是他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的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始终将追随者远远地抛在身后.

大师的高度无法企及,作为后来者,我们当反省自身,是否有决心、有恒心做有思想的建筑,并身体力行付诸实践?木构建筑和砖石建筑的时代都已过去,我们当代的建筑师、本土的建筑师有责任、有义务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推动建立具有我们各自地域特色的当代建筑风格,塑造与我们相濡以沫的城市之独特风貌,最终改善与我们血脉相通的普罗大众的生命品质.

《走向新建筑》出版于1923年,时年大师36岁;

“新建筑五点”提出于1926年,时年大师39岁;

“模度”确立于1946年.时年大师59岁.

时不我待,路漫漫其修远兮等

结语

曾经,我无法读懂梵高们流动着色彩的作品,以为那是艺术家的夸张.直到亲身走进法兰西广瑰丽的澄澈山水,目睹波谲云诡的晴朗天空,才似有所悟.

本文落笔时,南法明媚的阳光正暖暖地照在我的脸上,使一切都呈现出强烈的体感和醇厚的色泽,不由得让人追思大师们在此创作时激昂而亢越的情境.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