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硕士生教育的对比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440 浏览:79660

摘 要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招生制度,学制,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通过对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并对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思考,结合我国国情,借鉴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上的经验,给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启示.

关 键 词硕士研究生对比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从国际上来看,美国相对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温床,成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是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中国研究生教育教育起步较晚,粗略计算,若从民国算起,中国最早的研究生于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研究生于1951年8月初入学于人民大学.随着中国成长壮大起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箭步前飞,关注研究生教育成为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家庭,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增加,以及就业问题的涌现,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导致中国硕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并对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思考,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之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解决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1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关制度的对比

1.1招生制度

目前,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仍以招考方式为主.硕士研究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为笔试考试,理科类以英语,数学,政治,专业课进行考试;文科类以英语,政治,两门专业课进行考试.英语,数学,政治为国家公共科目,使用国家试卷,专业课的考试则以学校自主命题为主.复试面为公初试成绩之后,根据国家划线标准与高校自主划线相结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分数有无上线,看是否有资格参加复试考试.复试考试一般有笔试和面试,是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招录有年龄限制,一般年过45岁的考生无资格参加考试.

美国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制度,申请硕士学位的人员,需要先获得学士学位,申请材料中大学本科成绩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申请的大学不同,所需的平均成绩要求标准不同.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需要相关专业教授的推荐信.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做出了对相关专业教授推荐信的要求,在硕士研究生方面,中国尚未实施.与中国相对应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美国则为GRE或者雅思考试.美国的大部分院校,需要申请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提供GRE成绩,GRE成绩作为参考标准,但并没有强调作为硬性指标.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获得较高的GRE成绩也是英语考试的合格证明.由于美国十分重视效益带来的经济,因此美国的教育在此方面也有所体现.大部分美国高校招收研究生十分重视大学期间的相关科研经验,在导师面试过程中,大学的科研项目,自身参与的社会活动,带来的公众效益,都显得尤为重要.


1.2学制

中国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到3年.中国硕士研究生按照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一般年制为3年,专业型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年.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开始逐渐推广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降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比例,一些高校的专业型研究生学制也为3年.

美国硕士研究生实行完全学分制,在一定的年限内学分修满,即可毕业,一般年限在1到2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美国大多数硕士专业学制需要两年,有些修读较快的专业也可在一年内完成.例如,南加州大学研究生学制有两年的项目,也有一年半的项目.

1.3培养模式

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以课程学习为主,一般侧重于专业课程学习,授课形式以讲授为主.在中国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有将近1.5年时间为基础课程时间,近约1.5年时间为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性质的养成,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也偏向于学术理论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性质的学习.

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多样化的.一般来讲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专业性质的.学术性质的教育主要针对博士研究生.从总体上讲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应用型的学位,美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有些专业仅是一个过渡与转型.美国硕士研究生更加注重学术作为与基础课程,是本科教育的逐层延伸,是接受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前沿铺垫.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详细划分了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学术,美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则可以称之为二者的综合,夯实基础理论,巩固知识结构,以专业为主线,融会贯通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习中去,专业与职业接轨,良好地形成了学生与学习的双向选择和双向规划.巧妙避免了类似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毕业相当于失业的尴尬局面.

2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2.1将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在首位

美国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培养出高端人才,离不开美国规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和相对完善的教育质量监督体系.知识创造财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的监督以及其他组织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在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功不可没.例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卡内基基金会、佛罗里达大学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他们的大学排名榜、分类结果或评估结果甚至成为联邦政府和社会基金组织提供资助的重要依据.①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实施“淘汰制”,进入大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习机会率较高,但是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率相对较低.课程学习与学分获得相辅相成,不易的课程项目,严格的论文答辩,使得每年许多学生未能顺利取得硕士学位,据相关统计,取得学位的人数约占在校学习的研究生人数66.7%,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率更低.取得硕士学位的毕业人数往往会远少于入学时的录取人数,这种“宽进严出”的方式从很大程度上是培养高质量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保障.2.2重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培养研究人员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美国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十分重视科研能力水平的发展.第一,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学习责任之外,也对本科生授课,在教学工作或者科研项目中,不乏有本科生参与,与硕士研究生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和理论探讨,优秀的本科生或破格为编外研究生.第二,形成知识产业链.科学带动产业,创造经济,提高市场经济利益,获得最大利润.美国大学充分将教研结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成熟的科研成果进入市场,为社会怎么写作,形成完美的知识产业链.第三,将科研注入国际.美国是国际学术交流中最活跃最频繁的国家,其将各项科研项目注入开放式的环境中去,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使得科研成果更完善,更贴近市场,因此美国也从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高端的科研技术离不开大批量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贡献,重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力结合也正是美国位于世界经济前列的首要因素.

2.3企业积极参与科研经费的资助

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不仅联邦政府给予财政支持,许多大型企业也积极参与办学和科研基金的建立,这使得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广泛的科研经费赞助.美国的一些大企业,如IBM、英特尔公司、施乐公司等,均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许多企业看到大学科研在创造巨额物质财富上的价值,竞相向大学科研投资.据统计,美国企业每年大约要捐赠40亿美元给高校.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几乎所有的日本大企业都赞助了一个或数个美国大学内的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为其提供最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州伯克利大学5年从日本大公司共获得了500万美元的赠款.纽约大学、加州大学等还派一些研究生到国外大学交流或到大公司去实习,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理论知识,并且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MBA.②多方位的教育经济资助和教育投资的有效性带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

3美国硕士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3.1硕士生教育应质量与数量并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遍快速发展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也同步迅速发展.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扩招给中国带来的不应只是数量上的增加,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是重中之重.中国硕士研究生“严进宽出”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跟上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在严格筛选硕士研究生入学人员的资格基础上,对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要加以保证,高质量的人才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和后备军,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同时,必须将高等教育的质量放在首位.

3.2提高硕士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存在缺乏应用实践,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与国外同级研究生相比.作为本科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应是体现硕士研究生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所在.硕士研究生应增强实践锻炼和学科实验研究.知识只有转化为科研成果才能直接提高生产力,知识付诸生产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对美国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是对本科学习的知识领域的延伸和细化,以便达到学科领域的科学前沿;而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一种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是从已知的领域里去探索发现未知,通过交叉思维方式提出检测设并去验证.美国科技的高速发展是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可分割的.提高中国的生产力,改变中国“madeinChina”的世界标签,大力提高中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是关键举措.

3.3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多元化

教育经费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仅靠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不够.企业应积极参与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国家的,也是整个社会和个人的.企业对科研项目的资助和支持也是知识产业化的发展.企业提供科研基金和和教育经费的支持,硕士研究生将知识转变成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高国家先进的科技水平,达到“共赢”的目的.

注释

①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②刘雪梅,吴太山.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