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271 浏览:106417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 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 高等院校依法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科结构调整需要,从2002年开始, 陆续向教育部申请开设审计学专业,2004年至2009年间, 一共有33所高等院校获批开设此专业. 财政部在2006 年出台了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 年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并在2009 年发布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工作方案》, 对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进行重大改革.这些制度和环境变化对我国审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那么, 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审计学专业人才的质量如何;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应如何对审计学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针以及政策,为审计学专业的改革发展提出进一步的指导性意见;这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蒋文春和刘静(2006)从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实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描述,认为要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动态,合理定位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培养方案,进一步巩固审计监督在市场经济中的保驾护航的神圣地位.覃易寒(2008)通过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概况,对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探讨了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改进措施.冯永梅和王泽岗(2009)以审计实践教学与审计理论的关系为出发点,对我国审计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强调应加强对审计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给出了完善审计实践教学的建议.姜玲玲(2009)以审计功能拓展为视角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得出高校审计学科建设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审计专业本科人才的需求.李素萍(2010)从理论与应用角度,发现审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以“三个环节”为核心,“三项措施”为途径对高校审计实践教学进行多维模式的优化整合.但上述研究大部分是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的优化整合角度进行探析,提出审计教学中存在问题,给出政策建议.对目前如何看待普通高等院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对审计学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针以及政策等问题目前还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因此,笔者对普通高等院校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三个不同角度来研究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了解目前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整体评价;研究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进而提出制定审计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方针以及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2009年12月,笔者对普通高等院校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问卷设计.2010年3月问卷完成,并对高等院校的审计专任教师、审计专业大四学生与近三年吸收审计专业学生的用人单位发放问卷,8月收回问卷,9月录入问卷.根据问卷调查对象的不同以及研究问题的需要,设计了教师卷、学生卷与用人单位卷.尽管3份问卷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各不相同,但又密切相关.为了保证调查结果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可比性,参与问卷调查的有300名教师、3000名大四学生及1000个用人单位,且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共七大区域;被调查的教师与学生包括财经、综合、工科、语言共四大类型院校,其中既有“985院校”,也有“211院校”,同时也包括非“985院校”、非“211院校”的一般高等院校.被调查单位就其规模而言,既有大型用人单位,又有中型和小型用人单位.被调查教师与学生所在学校以及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二)调查内容与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调查内容与调查对象的不同,设计了3份调查问卷,即专任教师卷、学生卷与用人单位卷.专任教师卷包括个人情况、研究方向、国际交流经验、审计专业实践经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与课程结构、培养质量、学生情况评价、专业教育存在问题共10项;学生卷包括专业选择、求职意愿、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与课程结构、教授授课、培养质量、个人情况评价、专业教育存在问题、深造愿望、希望就业单位性质等共13项;用人单位卷包括企业所在区域、企业性质、企业规模、重视的质量、培养目标、对毕业生评价、专业教育存在问题、学生最应加强的能力共8项.

(三)调查方法 在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中首先使用头脑风暴法产生半开放式问卷,然后在征求与采纳普通高等院校审计专业教师、学生与部分用人单位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最终的闭合式问卷.3份调查问卷在保证语言表述清晰的情况下开始实施.

(四)调查结果及数据处理 此次问卷调查的规模较大,288名教师,2350名本科大四学生与725个用人单位寄回的问卷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6.0%、78.3%和72.5%.首先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码,然后由专人用Stata10.0软件录入并统计问卷中的原始数据,最后再由笔者对录入和统计的结果进行审核,使得录入的错误率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表中的百分比之和略小于100%或者略大于100%,是由于四舍五入所致.在文中不再一一进行说明.文中有些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教育部网站统计资料以及新浪网院校库.


三、调查统计

(一)规模与布局 一是专业规模大幅增长.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审计专业本科在校生的规模也迅速扩大.根据各高校每年的审计学专业招生计划数统计,截至2010年底,审计专业本科在校生约 4300人,是2005年1700人的2.53倍,约占普通本科在校生总数的0.07%.从2005年到2010年,审计专业本科在校生从 1700人增加到4300人,增长60.47%,年平均增长率为10.08%.二是专业布局.从高等院校的性质来看,审计专业点主要分布在财经类院校、综合类大学、工科类院校以及语言类院校. 目前, 在45个本科专业点中,财经类院校拥有的专业点数最多, 为30个, 占全部点数的66.67%,综合类大学拥有10个专业点,占全部点数的22.22%, 工科类院校拥有4个专业点,占全部点数的8.89%, 语言类院校拥有的专业点数最少, 只有1个,占全部点数的2.22%. 从区域布局上看, 东部地区的专业点数远大于西部地区的专业点数, 如华东地区有21个专业点,而西北地区只有5个专业点. (二)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等院校中审计专业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并且几乎都没有从事过具体的审计实务工作,由于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很少、实践能力不强,这就使得审计教学效果达不到最佳状态.虽然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审计专业教师队伍日渐庞大,但增长速度缓慢.根据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网站所提供资料的统计结果,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审计专业专任教师数为210人,2010年增加到340人,增幅为61.90%.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言,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计 从目前高等院校审计专业培养方向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向: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尤其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为主.在培养目标上: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审计学基本知识、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具有较强的资本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有关会计和审计业务;具备从事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机关单位和相似度检测组织的审计实务工作;了解国际学术理论前沿和动态的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学生认为,审计专业应该更加注重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培养, 学生应该具备会计、审计、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同时还要拥有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用人单位认为审计学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较强的专业能力、较高的业务素质,能够在审计以及会计领域中胜任专业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1)强调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27%的专任教师、46.49%的学生、66.65%的用人单位认为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14.72%的专任教师、25.79%的学生、27.30%的用人单位认为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应为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高级专门人才.见表3.

(2)专业课程结构基本合理.对于高等院校的审计专业课程结构,73.41%的专任教师认为基本合理,14.63%认为不合理;68.09%的学生认为基本合理,17.02%认为不合理;51.61%的用人单位认为基本合理,38.54%认为不合理.从整体来看,81.23%的教师和74.47%的学生以及53.1%的用人单位认为本专业课程结构是合理的(包括“非常合理”和“基本合理”).如表4所示.

(3)最重要的5门专业课程.为了了解和把握学生对各门专业课(主要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重要性的认识,要求被调查学生在“经济学”、“管理学”、“审计学原理”与“企业财务审计”等十四门课中选择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五门课.共有825位教师、2340位学生和723个用人单位按照问卷要求填写了该题.在调查问卷所列的14门主要专业课程选项中,专任教师认为最重要的5门课程依次为:审计学原理(79.56%)、企业财务审计(70.50%)、财务会计(66.74%)、税务与税制(53.47%)、审计实务与案例(43.91%).学生认为最重要的5门课程依次为:财务会计(87.23%)、税务与税制(61.70%)、审计学原理(53.19%)、审计实务与案例(53.19%)、企业财务审计(48.94%).而用人单位认为最重要的5门课程依次为:审计实务与案例(83.97%)、企业财务审计(70.34%)、信息系统审计(67.85%)、经济效益审计(59.24%)、财务会计(48.60%).专任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最重要的5门专业课程的认识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一致,有3门课程相同,为企业财务审计、审计实务与案例及财务会计.如表5所示.

(四)培养质量分析

(1)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培养质量给予肯定性评价.其中,42.8%的教师认为审计专业的培养质量较高,而53%的教师认为一般;19.15%的学生认为审计专业的培养质量较高,而65.96%的学生认为一般;36.43%的用人单位认为培养质量较高,50.73%的用人单位认为一般.

(2)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对质量因素的重视程度.在包括专业知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能力等14个质量因素在内的选项中,教师最重视的质量因素是:综合素质(68.21%),其他质量因素选项的重视度及其比例依次为:创新能力(53.63%)、学习能力(52.26%)、专业知识(51.70%)、社会责任感(42.86%)、合作精神(39.54%)、知识结构(39.37%)、外语实际应用能力(35.72%)、计算机理论与应用水平(24.41%)、实际工作能力(24.62%)、交际能力(24.84%)、专业技能(17.91%)、数学知识(12.60%)和理论素养(12.33%);学生认为综合素质(70.21%)最重要,其他质量因素选项的重视度及其比例依次为:专业知识(65.96%)、实际工作能力(53.19%)、合作精神(51.06%)和专业技能(48.94%)、学习能力(46.81%)、创新能力(40.43%)、交际能力(38.30%)、社会责任感(29.79%)、知识结构(14.89%)、计算机理论与应用水平(14.89%)、外语实际应用能力(12.77%)、理论素养(12.77%)、数学知识是学生最不重视的,只有2.13%的学生认为最值得重视;用人单位也认为综合素质(70.23%)最为重要,其他质量因素选项的重视度和比例依次为:创新能力(64.62%)、实际工作能力(59.67%)、专业知识(50.17%)、合作精神(45.68%)、学习能力(36.75%)、专业技能(33.43%)、交际能力(31.79%)、计算机理论与应用水平(27.42%)、社会责任感(23.86%)、外语实际应用能力(20.76%)、知识结构(16.59%)、理论素养(11.56%)和数学知识(10.33%). (五)学生对本专业任课老师的评价 本文采用五点量表的形式评价了学生对本专业任课老师在学术水平、知识结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六个方面的状况.其中,“5”表示“很好”,“4”表示“较好” ,“3”表示“一般”,“2”表示“较差” ,“1”表示“很差”.有2350份问卷正确填写了该题.结果表明,本专业任课老师的知识结构评价最高,得分为4.1915分,接近于“很好”;其次是教书育人,得分为4.1489分;评价最低的分别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只有3.7447分和3.9362分.详细得分和排名如表6所示.

(六)把审计专业作为职业发展未来方向的愿望 分析表明,被调查的54.54%的学生“愿意”把所学的专业作为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26.79%的学生对此表示“很愿意”,“愿意”和“很愿意”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81.33%.选择“无所谓”和“不愿意”的学生分别占11.45%、4.57%.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对审计专业表示认同,即:愿意把所学的专业作为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如表7所示.

(七)教师对自己、学生对自己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 本文采用五点量表的形式评价了教师对自己、学生对自己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在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专业知识、计算机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8个方面的情况.其中,“5”表示“很好”,“4”表示“较好”,“3”表示“一般”,“2”表示“较差”,“1”表示“很差”.结果表明:教师对自己、学生对自己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最高的分别是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计算机水平,达到了3.8997分、3.9714分和3.5637分,也就是接近“较好”.从整体来看,教师、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中等偏上的;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是中等的.如表8所示.

(八)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看法 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看法,要求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在下述十二项问题中选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5个问题:教师质量不高、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经费不足、缺乏案例教学、教学计划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数量过多、教学管理水平差、缺乏专业实习和忽视个性培养.分别有286位教师、2346位学生和720个用人单位按照问卷要求填写了该题.数据统计表明,十二项问题中被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缺乏案例教学”,有79.12%的教师、76.60%的学生和82.54%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该项;其次是“缺乏专业实习”,有69.12%的教师、65.96%的学生和68.34%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该项,有59.53%的教师和61.70%的学生选择了“教师数量不足”;有56.98%的用人单位选择了“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被选择最少的是“教学管理水平差”和“教学经费不足”.见表9.

(九)学生的深造意愿 由表10可以得出,准备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有748个,占学生总数的 31.91%;不准备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有1595个,占学生总数的68.09 %.

(十)就业情况分析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大中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可在政府审计机关和司法机关从事审计检查与鉴定工作,也可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相似度检测机构从事审计怎么写作与咨询工作,还可以在学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本文在问卷调查中列出了学生就业希望去的单位: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自我创业和其他共八个选项,在上面8个选项中,每名学生可以选择三项.有2339份问卷按照要求进行了正确填写.问卷调查显示,选择到国有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最高,达到78.71%,其他依次是政府部门(68.06%)、三资企业(40.44%)、民营企业(38.31%)、高等学校(23.39%)、自我创业(23.39%)和科研机构(21.29%).见表11.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等院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造成了培养方向比较单一的现象,大部分学校教师直接使用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用书作为教材,有的还针对学生参加注册考试进行了强化训练.二是高等院校的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清;且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认识不一致,导致的结果是在课程体系、讲授方法等系列问题上有所差别.三是同类院校审计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特色.不管是“985院校”,还是“211院校”,亦或一般的高等院校.虽然在表达培养目标时措辞不一,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并没有根据各自学校的优势制定出有特色的培养目标.调查显示,43.26%的专任教师和46.81%的学生认为,当前审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56.98%的用人单位持相同意见.

(二)高校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审计专业课程与审计行业业务多元化发展方向不相符合.如对于审计业务,现有的课程主要针对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不能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再如, 以查账为主要手段的审计职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遇到了来自计算机技术的挑战.各部门、单位开始广泛运用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趋向普及.只具有传统检查手段的审计人员,就无法保证审计质量,甚至无法开展现代审计.因此,未来的审计人员要提高审计质量,履行好审计职责,就得培养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新型的审计人才.但目前的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显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

(三)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且数量不足 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青睐于财经类专业.与此同时,大部分青年教师学历高、基础好、有理论,但其中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阅历以及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且有部分审计专业教师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是非审计专业毕业,未全面系统学习过审计专业,使审计实践性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调查显示,59.53%的专任教师和61.70%的学生认为,当前审计学本科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同时缺乏社会实践经验.50.44%的用人单位持相同意见. (四)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审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只对学生进行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培养,这样既影响学生就业,也使得培养与需求相脱节.调查显示,79.12%的专任教师、76.60%的学生和82.54%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审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案例教学;69.12%的专任教师、65.96%的学生和68.34%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审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专业实习.

(五)教学方法与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审计教学采用的是公式化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留题,学生做题,之后再给出标准答案.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记忆所学的内容,然后盲目又缺乏理解的做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显示,46.75%的专任教师、55.32%的学生和48.54%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审计学本科专业教学方法单一;40.79%的专任教师、44.68%的学生和43.64%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审计学本科专业忽视个性培养.

五、结论

(一)根据社会需要明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增值税转型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变化等,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产生了种种复杂因素,这使得审计工作的难度加大.这些改革措施与审计密切相关,也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将会更复杂.同时,社会相关利益者及其审计人员与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审计工作质量,因此,为了履行好审计工作,未来的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很好的综合素质并富有开拓精神.

笔者认为,具备以下条件才能成为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第一,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廉洁自律,养成良好的法律法规意识和道德意识,爱岗敬业;具有从事审计实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要拥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强健的体魄,还要具备随机应变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综合能力与专业能力相协调.在专业知识方面,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审计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精深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知识;在综合能力方面,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要及时掌握审计形势的发展变化,具备较高的职业观察力、敏感性和洞察力.第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判断和鉴别,有进取心和拼搏的意识,能够较好的理清工作思路,有较强的实际综合能力.能够合理把握、确定符合审计工作实际的创造性行动.按照以上内容调整审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根据社会需要明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当前要明确的问题.

(二)树立专业品牌,强调培养特色 整体上来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审计本科专业的培养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树立专业品牌,强调特色问题.作为本科教育, 审计学专业应该首先立足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这三个审计方向, 不失时机地开发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等特色课程, 实施特色教学, 树立专业品牌.因此, 如何在人才市场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先我优、人优我快, 置身于教育事业发展前列, 占领未来人才市场的制高点, 是审计学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列入议事日程的重要课题.

(三)改革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是开设特色课程.在专业建设中,审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社会的具体实际需要开展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不仅可以为审计学专业教学提供依据,而且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结合社会发展对审计专业本科人才的需求,应设置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就业为导向的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各地高校应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特征的审计业务,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满足多元化的审计专业本科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二是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下,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强化实习,构建完整的实验和实训课程体系.在审计专业课程中增加案例教学,以点带面,鼓励学生多思维、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地方审计机构进行实习,使学生处于实际工作环境之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既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保证了审计教学的效果,又满足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三是在校大学生要重视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学科和课程的学习.同时,强化企业管理类相关课程, 强化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类课程,强化商务沟通和职业道德类课程.四是加强案例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实验教学. 在加强案例教学的同时, 积极拓宽实验教学方式,构建大实践平台, 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合作的态度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改变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审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将抽象的审计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通过仿真的实践性环节来展现,实现理论到实务的过渡.

(四)提高审计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水平 一方面学校要根据教学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同时具备高学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并支持审计专业教师从事相关的实践业务,积极参加审计实务业务的专门化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高等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注册会计师、高级审计师、国际内审师、资产评估师、高级会计师到校任教或.同时加大投资,制定相应的奖励、激励政策,努力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最后,审计专业教师要重视专业知识水平、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论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李素萍:《高校审计实践教学多维模式的优化整合》,《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5]赵凌云、郭焕书:《就业导向下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设想》,《财会通讯》(学术)2010年第8期.

[6]覃易寒:《审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职业时空》2008年第12期.

(编辑 熊年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