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现代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大力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866 浏览:136706

摘 要:近十余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系列质量问题.我们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元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挑战,确立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力度,构建现代大学学籍管理制度,打通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渠道,努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现代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怎么写作质量,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线”, 也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所在.国家、行业和学生家长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各自的衡量标准,赋予它的内涵也有差异,且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会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发生相应的演进.

近十余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系列质量问题.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社会和学生家长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期望也在不断的演进,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准确把握新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集合社会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变化.对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合乎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同时,由于教育思想、理念准备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僵化等深层次原因,引爆了许多质量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家所熟悉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本世纪初由于短期内高等学校规模的过快扩张,导致生均教育经费逐年下降,办学条件紧张,生师比不断上升,办学条件和资源短缺成为严重制约本科教育质量的最突出问题.针对当时高等教育现状,特别是本科教育出现的质量问题,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同时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扩招后教学质量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4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和分析了扩招以来本科教育的得失.在此基础上,2005年1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就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16条要求,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以来,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进程,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的战略部署,2007年2月17日教育颁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同时启动了“教学质量工程”.这些也是对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诟病做出的积极回应.

2010年7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其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为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于2012年4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新时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在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具备知识、创新精神与全球观念的人才是各国发展的主动力,这必然会对各国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是应用思维创造财富的时代,思维的进步需要知识的积累与更新,需要思维的开放与进取.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者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更开放的思维.

(1)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知识爆炸”的出现,知识陈旧率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不会被经济时代淘汰.

(2)具备创新精神.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其价值创造过程就是创新过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有强烈地创新意识才能跟上知识经济的步伐,并不断创造价值.

(3)具有全球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无限性和信息化的发展,使整个世界逐步变成“地球村”,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把南北两个世界、东西两种文明毫无障碍地联系起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有全球观念,才能充分整合与利用世界的资源,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 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以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适应新科技革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农业大学的主要任务.

3.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元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校完全按政府的指令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由国家统招统分.在培养模式上,高校只注重“继承式”教育,学生把教师讲授的知识全面弄懂背熟就是“好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忽视学生创新索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僵化的培养模式,难以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未能体现学校专业、学科的多样性与特色化以及杜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以创新为首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其弊端更为凸现,具有依附性人格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大学已经普遍实行收费制度,高校仍然对交费上学的学生实行“家长式”的作派,专业的选择、课程的设置等都由学校统一“裁定”.高校仍以“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自居,无视学生权利,僵化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与时代的发展趋势相背.尤其是中国加人WTO以后,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生源、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生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有学生将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就业竞争,学生就业压力巨大.高校如果不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不重视学生权利和改革人才培养及办学模式,其自身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强势地位,有的甚至面临关门的危险.

三、对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规划纲要》和教育部新近颁布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设高水平通选课程,促进文理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精神是指导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指南.

1. 确立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提出,“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我校作为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高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在“拔尖创新人才”层次,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针对我校传统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培养目标还没有跳出传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资源整合困难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步履艰难等问题,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培养目标体系.

2. 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专业结构调整.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中寻求平衡点,不断实现怎么写作社会经济发展与学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时性和超越性的特点,而高校培养人才又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我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预见性,要从社会发展的超越特性来考虑专业设置.制定学校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市场需求不旺盛,学科基础较差的专业果断调整,同时增设社会经济发展紧缺的、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参与专业的行业和国际评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专业整合.针对现代农业高度集约化和科技密集化的特征,要不断拓宽传统涉农专业的口径,优化资源配置,按大类招生.即在传统学科的学院试行专业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宽口径培养.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会导致知识面偏窄,发展潜力不足.而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扩展知识领域的深厚潜力,同时有利于优化课程建设平台,夯实学生成才发展的后劲,拓宽学生的发展选择,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本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教师发展与大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师质量提升与教学质量乃至大学品质及竞争力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机制.


(1)在管理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改进教师评估方式,对教师个人年度以及任职以来的教学科研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原则上不与奖惩挂钩,通过评估找出存在的不足,进而对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主动帮助教师的发展和提高,维护教师的自尊心,并以后续的发展支持措施作为保证.在教师职务晋升中进一步细化对教学的要求,如教学质量及学生和同行反馈、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等.

(2)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开发不同的培训项目.使新教师、教学和研究型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都能获得各自发展所需的各项技能的训练.在重视新教师的培训和发展的同时,重视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科研积累的教师的持续发展,努力为处在职业上升期的教师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教学发展项目,使他们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 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学校层面要紧紧围绕我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营造真学实干、学以致用的人文环境.强调师生员工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人成长、个性发展尤其是从业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开展应用性研究与技术创新,促进学校教学、学术和社会怎么写作功能的协调发展,努力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教务和教师层面,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并重,在教学资源配置上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动手条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小班化教学及小组实践指导等方式,在教学管理上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课外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怎么写作.对于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丰富实际经验和阅历,增强实践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对于教师,要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己任,引导和指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5. 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积极实施学生海外访学计划,加大学生访学和留学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出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形式多样的访学活动,在欧美等地一流高校或研究机构建设海外访学基地.通过学生海外学习或访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科研素养和交流能力.

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推动学科(专业)整合、课程建设和学制改革,逐步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和教材,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吸纳国际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选择有条件的专业,在校内开办全英文本科专业,全部用英文开展教学活动,招收外国留学生在我校学习本科专业,提高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6.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力度

(1)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教师、课程、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的三大基础性因素,抓好了这三个因素,可谓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更要关注课程改革.重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吸收学科和产业最新的科研及技术成果,提高课程的内容质量和水平.

(2)制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为了实现课程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的课程建设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根据课程内涵,结合学校特色与实际,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特色项目为主要内容,建立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定期对学校确立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评估验收,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7.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行统一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其实现内容和形式同样经历着朝代的变迁,随着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的速率空前加快,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教育与社会的边界日益融合,今天所说的知行统一既包括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与实践、科学研究的结合,更强调社会化的终身学习体系中的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应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增加体验性学习.二是在组织上,建立一种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三重螺旋结构”,形成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结构化关系链,使这种合作延伸到人才培养环节中去,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在体系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开放性、灵活性.

8. 加强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

(1)加强教研室建设,发挥其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功能.教研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最基本单位,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迫切的一项任务,加强我校教研室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变,教研室被边缘化,被课题组、项目组替代的现象,加强教研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功能.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与怎么写作水平.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培

养、晋升机制.建立对教学管理人员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考核标准、晋升标准体系,建立一支稳定、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建立教学管理干部的准入制度.教学管理不仅是教学管理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门专门的教育管理科学,所以要恢复教学管理干部专业职称晋升制度,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9. 构建现代大学学籍管理制度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一是在教学过程和组织形式中,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和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二是在学制安排上应更多地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三是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全新的模式探索建立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机制.

10. 打通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渠道

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更加强调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营造和宽松、开放的环境建设.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本科生中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提前修满规定学分、提前毕业,并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打通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壁垒,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过程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考虑和设计,形成一条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这是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我校的宝贵优质资源,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

当前的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在衔接上有一个“真空期”.即在大学四年级,本科生基本已经取得毕业所需要的学分数,继续学习就超过了学分数,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受到挫伤;而取得研究生保送资格的大四学生要在一年后才能入学,如果不提前介入研究生学习,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优秀本科生提前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制度不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实现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无缝对接”,有助于学生在研究生入学后很快进入角色,进行学术探索.

[本文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农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项目编号:05—256—380)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吴芳和]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