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体验式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328 浏览:93658

摘 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近段时间我国高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可是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学生培养方案制定不科学,教师评价培训机制不完善,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缺失.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体验式培养的理念和应用型本科体验式培养的若干途径.

关 键 词应用型 本科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全国有600多所,在校生占全国高校本科生的一半以上.但是,在应用型本科学生教育培养上却延续着传统的培养模式,以被动性学习为主,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导致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

1.我国应用型本科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应用型本科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不科学

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学计划制定死板,过于强调学分和理论课教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设置不当,公共基础课占据了较大的学分份额和教学时间,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学时占比过少,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无法达到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2 应用型本科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低下,就业困难

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培养模式单一,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在教育中,基础知识传授多,学生思考过程少;知识背诵多,实践技能培养少;填鸭式教学多,参与式互动少,使得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低下,眼高手低,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进而导致了 “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状.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教学观念和手段没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培养.

1.3 缺乏有效的教师评估机制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职称评定基本上都停留在课堂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评估上.这就促使教师只把目光集中在课堂知识的传授和科研论文的完成,而忽视或放弃自身实践技能的提升.教师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只会纸上谈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怎么谈得上是“应用型人才”呢?因此说,高校教师评估体系的不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学生培养效果欠缺的现状.

2.应用型本科管理学科体验式培养的价值

面对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应用型本科学生培养中理论化、前沿化带来的上述问题,亟需要以一种新的理念和教学手段予以改变.那么,体验式培养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方式.所谓的体验式培养指的是一种应用型本科学生培养方式,以教师的体验式教学与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主,强调学生和教师的交互体验,注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网络式互动关系,以培养知、情、行合一的复合型、开放性和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2.1 体验式培养符合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基本诉求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在未来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这无疑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纲要》包括一系列重大理念创新,其中包括“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化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等.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体验式”教学的宗旨.这也成为指导应用型本科学生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高等教育的今后发展的基本方向.

2.2 体验式培养能够解决传统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中,为了让学生具备实践能力,通常会设置实验中心,进行“电脑+软件+社会调查”形式的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但是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却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并不能解决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体验式教学手段强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掌握知识.为了提升实践技能,就需要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融入其中,获得技能.这样的培养方式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真正培养出懂理论、有技能、会管理的高端人才.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和用人单位直接无缝对接,解决供需错位,提高就业率.

3.应用型本科体验式培养路径

3.1 转变教学理念,建立“体验式”教学团队

教育理念决定着学生的培养模式.经济学家汪丁丁说过“如果说知识正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那么体验正是基于知识的人的创新及超越精神,是满载着知识、信息和智慧的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解放运动.” “体验化”教学理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思维的引导者,知识点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的模拟场景在体验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认知、总结、提炼.在教学方法上多样化,教师尝试采用模拟场景法、主题教学法、课程测评法、角色参与法、影视体验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为了实施体验式教学手段,就需要有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还懂体验教学场景设计的跨学科教师合作团队.团队成员最好具有多专业学科背景、多专业教学经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技能.团队成员的构成应以学科专职教师为主,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为辅,包括在编专职教师、政府官员、公司管理者等人员.其中专职教师应该有授课经验,具备所需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并在企业从事过相关的工作,能够根据课程内容来设置 “体验式”教学场景,适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团队中的教师,要求具有10年以上的管理经验,是学者型管理者.他们有时间深入课堂,可以根据学生及教学要求进行体验式场景教学,并能适时给学生提供专业社会实践机会.作为“体验式”教学团队,还应该不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课程场景设计,交流学生培养心得,传递社会实践革新.通过小型专题研讨会,统一双方教育理念,做到团队成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真正在学生培养上做到“体验式”. 3.2 调整培养方案,创设场景教学课堂

体验式培养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还原并突出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为此,就需要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的学生培养方案.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应加大实践技能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另一方面,应强化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环节中,体验性教学内容的分量.可以在学生入学后,进行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对专业有明确的了解,建立正确的职业预期.也可以改变原有的“2+2”模式,把以往2年公共基础课程和2年专业课程的培养,调整为“1.5+1.5+0.5+0.5”的培养计划 ,即一年半公共基础课学习,1年半校内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半年企业社会实践,半年校内毕业论文设计.体验性教学环节和实践培训环节加大学分比例,在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了体验化培养方案的目的.

在课程教学中,鼓励任课教师主动进行场景创设,积极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场景设置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体验式课堂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步走上主动学习之路,逐步改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低下的现状.另外,可以鼓励“体验式”教学团队编写课程体验场景设计方面的教材,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场景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获取学生的认可,加深课程体验.

3.3 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提升体验式培养的宽度

体验式的场景创设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这会弱化体验式培养的成效.校园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把体验化培养延伸到课堂之外.作为校内实践基地来说,并非指的是大多数高校为课程教学而建设的所谓的“电脑+模拟软件”的实验室.而应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负责运作的面向校园市场的小型“企业”.在实践基地的管理上,学生充当的是主要角色,有绝对的发言权、管理权和控制权.学校根据校内实践基地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让学生在校内实践基地迈出专业体验的第一步.另外,在实践领域,为了提升学生体验式培养的宽度,应积极尝试“以赛带践”的体验形式.提倡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比赛,在参赛过程中体验专业知识,学会主动创新,提升综合素养,延伸情景式课堂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体验式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4 创设校企合作新模式,进行深度体验式培养

深化应用型本科体验式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可以把学生真正打造为应用型高级人才.学校提供的情景式课堂、校内实践基地毕竟是模拟的体验场所,它们给学生带来的只能是表层体验.要真正做到实景深度体验,只能借助企业这个平台,校企合作把课堂教学与真实工作情境体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体验过程中再现课堂教学内容,在身临其境中发展思维,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在自主参与式深度体验中达到自我完善,从而实现教育培养过程的体验化.


在校企合作上,不单单只是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者是直接派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在岗实习,而是企业不定期为学生提供体验场景,提供岗位轮换机会,并派专人指导和管理学生体验,以学分量化考核评价学生体验效果.这种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和认识社会的窗口,又可以检验理论学习效果和体验式课堂教学效果,在校外实践体验中深化校内课程体验化教学的培养成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