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优化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192 浏览:71077

摘 要:阐述了民院校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微观经济学教学要求,在分析民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圈子案例”教学、“被动复习”方法等措施来优化课程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民院校;微观经济学;圈子案例;被动复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76-0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性质及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本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与宏观经济学课程共同构成《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

设立《微观经济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微观经济活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掌握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稀缺资源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去分析、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并对微观活动给予客观评价.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课程,涉及一定的数学、图形分析和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理论抽象,较难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在理论检测设的基础,概之以一些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即用经济模型来阐述经济规律,必然导致这种理论具备抽象的特点,让初学者理解费力.

2.理论推导及应用广泛用到数学知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体现在广泛应用数学知识推导理论,用计量方法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初学者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3.注重图形分析.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检测设,用图形来直观阐述.

二、民院校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

民院校的大学生既具有高校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他们的入学成绩普遍比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低,且在学费缴纳、学籍管理及人事档案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业、经济及社会认同等方面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总的来看,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表现在以下四点:

1.迫切渴望成功,知识积累的漫长过程使其学习热情日趋淡漠.民院校就读的大学生多数都经历了高考失利,有学生认为其目前的就学状态只是“无奈”选择.他们在进校之初,对学习抱有强烈的积极性,特别渴望成功,希望自己能和高中同学回到同一起跑线上.于是,他们特别渴望通过一些改变来得到别人的评价与肯定.在理论基础知识积累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使其有突破.于是,有学生开始放弃学习,“理论无用论”思想影响了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

2.重实践,轻理论,价值取向日趋务实.民办高校较之公办高校,学费收费较高.在学生心目中,传统的教育关系变成了教育消费者与供给者的关系.学生存在较强的成本意识,期待高教育质量回报,他们要求回报要 “短、平、快”.于是,他们比较重视开设的课程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由于理论基础课,着重于知识的积累及方法论的形成,学生普遍感受不到此类课程的即时利益,所以他们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而对一些实践操作课程较重视.

3.职业意识较强,热衷于各种专业技术证书的考试.民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自主意识很强,他们认为,现在的高成本投入,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工作机会.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他们更能主动地提前进入人才市场.他们渴望平等,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他们也在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想通过各种专业技术证书的获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只要有此类考试临近,大多数学生表现为,不管上什么课,他们的眼里只有那一本考证教材.

4.喜爱活动,考试前对日常课程课本鲜有主动翻看.因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务实价值取向等原因,民院校学生日常课程课本鲜有主动翻看,因而其理论与书本知识不太扎实.但他们喜爱活动,对文体、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与热情极高.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先入为主,认为理论基础课无用.上述民院校学生的务实特点,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没有正式开课之前,对于要上《微观经济学》课程就缺乏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门课程,没有直接教他们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去做,看似无用.

2.理论检测设条件与现实的差异,加深了理论无用性看法.刚开始学习课程,他们发现经济理论的得出,都存在与现实有差异的理论检测设基础,把复杂的经济现象用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与他们了解的部分现象有出入.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行为,部分理论直接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终加深了学生的理论无用性看法.

3.理论抽象,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存在困难.微观经济学理论推导与应用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民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却学习困难.另外,理论的抽象性,也令学生理解费力.课堂上,经常听不明白最终会使学生参与度降低,转而干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用手机上网或睡觉.

4.知识点多,学生鲜有复习,“今会明忘”现象普遍.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又多,学生每次课学下来,都会新学不少概念和理论.当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多种方法,终于让大多数同学理解清楚一个理论的由来及其应用时,过了一段时间,再问到之前学过的理论,学生们又忘了.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后面知识点的学习不利,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原因就在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极差.

5.理论应用实践能力较差.经济学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应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教学中发现,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四、优化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堂课:课程有用,但不好学.针对学生特点,在正式开始讲授经济学的理论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告诉学生,这门专业基础课学好了对其有哪些益处.可通过列举法,举一些实例,说明这门课程的理论可应用在哪些领域,哪些证书考试时要用到这些理论等,充分阐述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学好与否的差异性.等学生感兴趣了,再告诉他们,这门课不好学,要重视,认真才能学好,引入学习方法,并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2.“圈子案例”教学,增加理论课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圈子案例”教学,是指要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来阐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面对着厚厚的既有数学公式、又有图形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经济学就在身边,因于经济学源于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对大量此类案例的讨论学习,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被动复习”方法的使用.学生课后鲜有复习,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来提高学生的复习频率.对课程内容的回顾,应以学生为主角,或提前布置,由学生来讲,或通过随机提问检查,督促学生在课前要做复习工作.经济学教学,要有好的效果,作业量少不了.可通过作业,让学生去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并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采用作业讲评或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课堂管理.课堂上,学生从教师处接收的信息,除了知识,更多的还是从细节上感受教师对人、对事的态度.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效管理课堂,引导学生更正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如使用手机,或是睡觉等,创造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