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85 浏览:12579

摘 要 : 企业对ERP专业化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能力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本文分析了ERP专业化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指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ERP专业化人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Abstrac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requirement for ERP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university graduates'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entation of ERP profess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ocal universities'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ERP talents, and releva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 键 词 : ERP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地方本科院校

Key words: ERP industry;talent training mechani;local 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59-02

0 引言

自80年代ERP概念引入国内,历经近30年,已经从企业信息化的一缕春风演变为规模浩大的全面普及浪潮.ERP行业的发展,包括ERP软件公司的研发,以及企业层面的广泛运用都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1].广大企业通过信息化提升竞争力,其核心要素也是人才.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构成就业大军的主体,但其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往往达不到进入ERP行业的最低门槛,与企业对人才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当前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ERP发展的瓶颈,中国ERP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ERP专业化人才的普及性培养.ERP行业需求量最大是应用型人才,强调技能性和应用性.而传统的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操作型人才都不符合ERP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低层次的人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导致出现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因此,人们开始反思并质疑现行的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研究与构建满足社会需要的ERP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建立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ERP应用必备的学科理论知识,又具有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ERP应用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1.ERP专业化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企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ERP专业化人才,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ERP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业务流程的知识、经营管理类知识等,并且具备很好的与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目前ERP行业的人才通常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即ERP软件研发类、ERP实施维护类和ERP软件应用类.第一类在软件公司从事ERP软件开发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第二类在软件供应商或写作技巧商、专业ERP咨询怎么写作公司供职,以ERP实施顾问,ERP项目经理为主要工作;第三类通常在ERP实施的企业任职,作为ERP的使用用户或企业内负责信息化的单位,主导ERP项目推动,帮助企业提升软件使用效益.这三种人才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地方本科院校对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是应当强调应用性,立足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怎么写作,培养ERP行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注重行业性,即培养过程以ERP行业趋势、职业定位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中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强化ERP行业适用能力;三是加强实践性,即在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和知识结构上强化ERP实战能力.[2]

2.地方本科院校培养ERP专业化人才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体系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很少能结合行业特点设置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方案.对知识的现时性和复合性不够重视,缺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的实践环节.ERP实验与课程设计中多为虚拟课题,比较理想化.但现实工作中,多遇到的是综合性问题,需要综合运用ERP涉及到的知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联系ERP开发、实施、应用的真实项目不多.ERP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不能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独立运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ERP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ERP人才培训体系,没有根据ERP行业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培养方案.

3.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①贴近ERP专业化人才培养需要,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高校制订ERP应用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并结合企业需求,确立ERP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聘请ERP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培养方案的专业方向规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审核,明确ERP专业化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3],以确保专业方向课设置的合理性和前瞻性.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所培养的ERP应用人才的特色鲜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企业建设、实施与应用ERP所急需的核心人才.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培养模式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支撑,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首要之务.必须解决好适应ERP行业技术知识迅速更新的问题,与相关ERP企业建立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把高校的教师送出去,将企业的专家请进来,可以作为一条有效的师资培养途径.高校培养出自己的具有ERP实战经验的优秀教师.③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根据ERP相关企业的实战需要,重构ERP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配置课程资源.邀请企业ERP行业专家,建立课程共同研发机制,提高课程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练”互动,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之路.使地方本科院校与ERP企业之间的信息能相互沟通.同时,也与相关ERP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具有良好合作.因此,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应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④针对ERP行业特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培养.调研走访ERP相关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反映应届毕业大学生“不好用”.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职场和工作中必需的一些基本常识、工作技能和职业观念缺乏了解,应届生被招聘来之后,用人单位还要花很大精力对这些职场新人进行系统培训,而许多企业往往不愿承担培训带来的时间、金钱、人力等成本.高校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化.一是可以通过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办法,建立系统完善的ERP职业生涯体系.二是可以校企联合为学生搭建仿真企业平台,利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的运营,将各个业务部门、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赋予不同的权限来让学生模拟企业内不同部门的运营,并进而模拟整个企业的营运过程.还可以采用ERP沙盘模拟课程,将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浓缩在一张沙盘之上,让学生在对企业的模拟运作中有更感性的认识.在学生走上企业工作岗位之前,就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比较熟悉.在深入学习ERP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从管理思想、ERP软件和企业运作三个层次理解和掌握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三是可以积极引入ERP职业资格证书专家认证体系,通过培训开展资格认证,为立志从事ERP事业的学生走向企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