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

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40 浏览:119330

摘 要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理念,一直是国际高教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一些大学也进行了一些探索.虽然教育界大都赞同在高校实施通识教育,但具体做法并不明晰.本文就大学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分析,并指出教学管理实践路径,为正确推动通识教育实践奠定理论支撑.

关 键 词 :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10-02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克服过度专业化教育所造成的弊端,保障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注重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通识教育如今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到中国教育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校通识课程教学及改革已经推行二年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和初步成效.我校在已有理论探讨和现有的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将已有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检验并深化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近几年,我国不少著名高校相继开展了有关通识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通识教育目前在我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课程体系不全、课程质量不高,教学管理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在通识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中表现较为突出.

二、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通识课程教学及改革,在实践操作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问题.

1.设置通识课程程序不规范.通识课程没有规范安排,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课程理念不够明确.如果经过学院内部论证、考察,从全局考虑形成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大大弥补学科领域的不足.倘若能够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从全局考虑形成较为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会得到不错的教学效果.考虑到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主讲教师只能根据情况调整本专业课程内容的难度,适当删减章节.学生往往只能获得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点,无法真正理解运用知识,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不消化.这与通识教育的预期效果相悖.

2.缺少通识教育氛围.虽然通识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已具有影响,但国内部分大学生仍普遍感到困惑.在观念上,未能强调本科通识教育独立的育人意义,这样的指导思想恐怕仍是以往“专业主义”教育思想和传统的延续,没有真正把大学本科教育阶段视为具有独立目的和目标的阶段.由于他们的影响,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往往更偏重于专业课教育.因此在缺少氛围的影响下,通识教育实践困难,直接加大了通识教育的管理难度.

三、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

这种教育宗旨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要求其设置合理、灵活自如,使学生真正接受综合知识的熏陶.大学通识教育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通识教育课程强调学科间相辅相成,注重严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注重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所以通识教育课程应对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让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有所了解,力图博学多识,通情达理,融会贯通,思辨精微乃至出神入化.为适应通识教育的改革,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法形式是多样的,但不是以教师“一言堂”灌输为主.教师是主讲者,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和教师探讨,以做到教学相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感觉到这种方法很类似文章中的散文结构形态,形散神不散.当然,开设的课程必须具备时代特征,能反映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成果,跟上时代步伐.通识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强调综合、广博、人文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1].

(二)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1.完善教学管理体制.通识教育的管理需要通过各种控制手段协调进行.因而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制度十分必要.同时,在通识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需协调好与各系关系,促进教育效果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为此可以设立通识教育管理中心,方便联系各个院系以便落实相关文件、制度,好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2].我校成立“通识教育中心”以来,各系在教学办的协助下,派专人负责管理,及时下达任务和目标,管理协调顺畅,在教学管理方面已经获得一定的经验和初步成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要提高通识课教师的素养.通识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往往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形中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来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教学效果不可能好.所以课堂不能只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讨论,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出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应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课堂讲授、研讨会、学生自定进度的指导——至少与课程同等重要等课程只是骨架,而它的血肉和精灵必须来源于师生之间难以预料的相互影响和交感作用.”这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原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曾提出的观点[3],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专业课程较为浅显,但是覆盖面广泛,知识线索不够明晰.教师普遍感觉不太容易驾驭课堂.教学不是干枯的,而是艺术的.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技术得以有效解决[4].

3.开展形式多样的通识教育活动,营造通识教育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通识教育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气氛.只有浓厚的通识教育文化气氛才能使大学的通识教育得到广泛推广,这对实施大学通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法[5].首先,可以开展多种学术讲座.我校为了通过通识教育给学生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并接受学术精英的智慧和敬业精神的陶冶,专门开设了“院士系列讲座”.院士的现身说法使学生对何为“正确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形成直接的感受,并学习学界大师对事业的忠诚、对科学研究的严谨和执着.通识教育能进一步完善大学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打造学生通达的思维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掌握他们在课堂和实验室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兴趣和科学追求精神.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学可以提倡学生选择重要经典性著作进行研读,使学生可以接触古今中外重要人文经典著作,完善自己的心智. 4.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督促学生系统复习掌握所学知识,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考核评价过程要注重结果考核评价与过程考核评价的相结合,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学是使用一定教学手段,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个活动过程,因而教学过程理应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6].通识教育课程不仅有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也有能力、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要求.“加上通识教育的教育效果具有迟效性和内隐性的特点”[7],通识教育要求的效果不只是学生的期末成绩和掌握的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生活情趣、人格品质等.学生们结合这门课学习到的知识,联系自己所学专业各抒己见.这种考试形式与通识教育的内容——“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是完全吻合的.

5.积极开展院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加强了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一方面,开展通识教育研讨会,围绕通识课程的深度、广度、难度,课程核心内容的系统性与研究性,通识核心课程如何因材施教,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识课程的考核方式,如何确保通识课程质量等议题进行热烈的分组讨论,改进教学方法,促进通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争取许多高校的支持,在聘请校外专家时,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受益,也可以开展学者互访,聘请对方学校的教授来校讲课或讲座.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