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第二课堂评价机制构建

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924 浏览:71478

一、第二课堂评价机制构建原则与意义

(一)第二课堂评价机制构建原则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科学人才观,并提出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等战略目标.根据国家人才规划纲要,结合地方院校会计专业开展第二课堂的基本目的,笔者认为,第二课堂活动评价机制的构建应该以怎么写作科学发展作为评价第二课堂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来进行评价,形成组织管理评价、活动内容评价及活动效果评价三位一体的科学评价机制.

(二)第二课堂评价机制构建意义 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促进第二课堂管理、提升活动效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帮助认定、判断第二课堂活动效果.会计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效果与评价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可以确定其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二是促进第二课堂活动的良性发展.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制度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 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评价者利用观察、问卷等手段,搜集被评价者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严格的分析,然后根据评价标准分析出第二课堂活动中哪些部分或环节做得好,应加以保持和提高;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进途径和措施.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评价机制的构建,可以促进第二课堂活动朝着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正确方向良性发展,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二、第二课堂评价机制内容

(一)组织管理评价 注重对第二课堂组织管理有效性的评价.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够保证第二课堂活动协调地运行,保证活动目标的实现.为了衡量第二课堂在组织管理方面的有效性,可以设计3个指标,分别从管理队伍的结构与素质、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质量监控信息反馈与调控等三个方面来评价.

(二)活动内容评价 注重对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进行评价.活动内容的设计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第二课堂活动预期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及用人单位需要.活动内容应适合并吸引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够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实时调整活动内容.为了科学衡量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可以设计3个指标,分别从活动目标的针对性,活动内容的结构层级性及新颖挑战性等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价.

(三)活动效果评价 注重对第二课堂活动效果实效性的评价.活动效果评价是第二课堂评价的核心内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否能够实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四种能力”,从其活动效果就能得到充分说明和体现.活动效果的实效性评价主要通过学校内部的学生、教师、专家及校外的用人单位、实践基地与毕业生回访等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资料的搜集整理,得出评价结果.为了科学衡量第二课堂活动效果的实效性,可设计2个指标,分别从学校内部和外部等两个方面来评价.

三、第二课堂评价机制指标构建

(一)确定每个维度的权重和每个指标的权重 每个维度的权重根据该维度在第二课堂科学有序开展中的重要性来判定,重要性越大,赋予的权重就越大.三个维度的权重之和等于100.每个维度下的二级评价指标也根据其在该维度的重要性赋值,各指标的权重之和与上级维度的权重相等.将二级指标继续分解为若干观测点,各观测点根据其重要性赋值,其权重之和与二级指标的权重相等.具体赋值见表1.

(二)组织管理评价的主要观测点及分值赋值 赋值见表2.

管理队伍评价,主要从师生比及教师素质两个指标来进行.(1)师生比.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师生比达到1:14的为优秀, 1:18的为合格,超过1:18的为不合格.(2)教师素质.从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考查.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能力的教师,整体发展趋势良好,能满足专业及第二课堂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具有双师职称的比例≥60%为优秀,≥40%为合格,<40%为不合格.

规章制度评价,主要从第二课堂日常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有完善的第二课堂日常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的为优秀,建立了第二课堂日常管理制度并遵照执行的为合格,未建立第二课堂日常管理制度或虽建立但执行效果差的设为不合格.

质量监控评价,主要从第二课堂的质量监督与调控情况进行评价.有完善的第二课堂活动质量信息反馈、搜集分析制度并能够及时调整活动模式、内容的设为优秀,建立并能够调整控制的设为合格,未建立第二课堂活动质量信息反馈、搜集分析制度或虽建立但调控措施严重滞后的设为不合格.

(三)活动内容评价的主要观测点及分值赋值 赋值见表3.

目标针对性,主要从合规性和实用性两方面进行评价.(1)合规性.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应符合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符合提升“四种能力”的活动预期目标的要求.两种目标均能满足评为优秀,只满足某一目标或两个目标均无法达到的评为不合格.(2)实用性.是指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是否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是否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及用人单位需要.完全符合社会需求、学生个人发展及用人单位需要的设为优秀,脱离社会需求、学生个人发展及用人单位需要的设为不合格.

结构层级性,是指各年级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设计有梯度,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可分为科研创新类活动、技能训练类活动、文体类活动及社会实践类活动等若干大类.内容设计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度相当,切合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设为优秀,不符合的设为不合格. 新颖挑战性,是指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能够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实时调整活动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紧跟需求、学生积极参与的设为优秀,不能及时调整或挑战性不强的设为不合格.


(四)活动效果评价的主要观测点及分值赋值 赋值见表4.

内部评价.(1)学生参与率.对第二课堂的文体类、技能训练类、社会实践类活动等参与程度高的项目,选用学生参与率进行评价.学生参与率等于各项目参与学生数÷在读学生数,学生参与率≥90%为优秀,≥60%为合格,<60%为不合格.对于创新类竞技、竞赛项目,由于项目本身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为在竞技、竞赛中获取较好名次,教师更倾向于挑选成绩优异的学生参与,不适用学生参与率这个指标.(2)学生反馈.是从第二课堂受众的角度评价活动效果的指标.可结合制度建设、活动内容及活动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对活动收获认为学有所获的占被调查学生比例80%为优秀,≥30%为合格,<30%为不合格.(3)专家评价.是从第二课堂指导教师的角度评价活动效果的指标.采用教学信息反馈表的形式,指导教师根据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学习情况及能力培养和提升等情况进行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的评价.

外部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最终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外部评价指标需要用人单位、校外实践基地等协助完成.(1)用人单位满意度.参考2010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40个城市5050个用人单位进行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表现持“满意”和“很满意”态度的比例分别为54.6%和3.5%,认为表现“一般”的占39.2%,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为2.4%和0.4%.设定当用人单位满意度≥97%为优秀,≥60%为合格,<30%为不合格.(2)学生能力异质性.主要是从学生与同专业其他院校毕业生在能力素质上是否存在区别度进行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学生能力明显优于同类院校毕业生则设为优秀,无差异的设为合格,低于同类院校毕业生的设为不合格.

综合评价公式及评价结果设计:

综合得分等于∑(各维度综合得分值×维度权重)

某维度综合得分值等于∑(各二级指标综合得分值×指标权重)

某二级指标综合得分值等于∑(各指标观测点综合得分值×指标权重)

评价机制的构建只是促进第二课堂科学有效开展的手段,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第二课堂这一平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需求.

[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会计本科第二课堂活动构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2010GB075)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