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树立“五学六教”意识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44 浏览:61929

摘 要 :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内在的长板与短板、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路径要做好两篇文-章:一是“学”的文章,要树立“五学”意识;二是“教”的文章,要树立“六教”意识.合之,即“五学六教”意识或“5+6模式”意识.

关 键 词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五学六教”意识

中国分类号:G40 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46-03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笔者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树立什么样的大学理念、怎样树立这种理念”,“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新建本科院校要落实上述使命,应树立“五学六教”意识.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树立“五学”意识

新建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科思维、专科情节和专科范式,学科意识不强,学者意识不浓,学术意识不厚.笔者认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树立“五学”意识.

1 学者意识.高等教育悠悠万事,学者为大.优秀学者是一所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领头雁,是支撑一所学校社会声誉、学术地位的带头羊.因此,没有一批优秀学者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地位的学校.为此,要尊重学者的劳动,尊重学者的创造,尊重学者的人格.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上,要问政于学者、问需于学者、问计于学者.

新建本科院校,更应树立学者意识,要不拘一格选学者、千方百计聚学者、真心实意用学者;要在实践中支持学者,在生活中关心学者,在事业中成就学者,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要充分发挥学者学术资源与政者行政资源的最大效益,使学者发挥好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集学智,聚学慧,破难题,促发展.

2 学科意识.学科是体现学者思想力、威望力、影响力的长效载体.任何学校,无论是“985”、“211”重点大学还是普通本科院校,无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地方院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即便没有优势学科,也一定具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这些学科优势可能是一个面、一个点抑或某个片段,但这恰恰是该校学科建设的生长点、孵化点.这些就是学校学科建设的资本、资源,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基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股、潜力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支点之端可以撼宇,天下万事皆起子微、成于慎,阐明的即是此理.培育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堪为必须,实为重要.

3 学术意识.学术一词从字面上看,“学”指学问、治学;“术”指艺术、方法.古往今来对学术的界定一直是见仁见智.《辞海》将学术定义为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严复认为:“学主知,术主行.”梁启超认为:“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美国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认为:“追求科学和学术的工作属于大学.”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博士治学、崇尚真理、学术自由,是社会主义大学制度的本真内涵,亦是当代大学理念的生动诠释.笔者认为,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凡是本单位师生员工撰写的论文、出版的书籍、科技发明的专利、学术刊物的成果等都应纳入学术之围,凡是能反映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水平的成果都应纳入学术之列.

笔者认为,学术意识是由问题意识、学理意识、方法意识和规范意识等四个范畴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学术精神的培育、学术文化的积淀、学术环境的建构、学术活动的开展、学术评价水准的生成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尊重学术就是尊重智慧,尊重学术就是尊重学者.“任何对学术的限制将从根本上摧毁一所高校”,而任何对学术的尊重,都将铸立起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丰碑.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探寻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威的耦合点、学术资源与行政资源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积极效应.


4 学风意识.学风是师生员工做学的精神、做学的意志和做学原则的有机统一,是师生员工的读书之风、治学之风和做人之风的辩证结合.学风建设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二级指标之一,是大学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

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重视学风建设和学风意识的培养,要按照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做学会、学好、学懂的践行者,做真学、笃学、善学的表率者,以学风带会风转作风,以树立学习型师生为纽带,以争创学习型班级为载体,以构建学习型院系为抓手,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归宿,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大兴求真爱学之风、务实善学之风、励志博学之风、笃行实学之风、开拓勇学之风、进取勤学之风,力做日读十页书、周记千字文、月汇一剪辑、年编一本书.

5 学生意识.学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产品,而产品质量的高低、素质的良莠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准的重要标尺.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把这一使命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卢展工书记在河南省部分高校负责人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是高地,是育人的高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

笔者认为,要把领导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树立学生意识是第一要务.一是要科学界定“四者学生”.学生不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客体,更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者、参与者、反馈者和评价者.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层面上,要以生为本、以生为源,爱生如爱子、师徒系一生.二是要勇于担当“四者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谈、交心、交友,真正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专业学习的辅导者、日常生活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疏导者.真正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德能立其身、体能担其责、才能胜其任、言能表其意、书能成其文、绩能服其众;让人校新生录得进、请得动、留得住;让在校生学得精、识得广、练得牢;让毕业生拿得出、站得稳、走得远.

以上五个方面,学科的本质是学术,学术的载体是学者,学者的培育在学风,学风的依托在学生,五者之间是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和谐共生、协调并进的关系.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树立“六教”意识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涵盖域宽,绝非一蹴而就之事、一劳永逸之功.笔者认为,要真正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还应树立“六教”意识.

1 教育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教育事业,育人为本,为教之计,意识(教育意识)为先.笔者认为,教育意识应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认知意识.该意识是指对教育地位、教育作用的认识和理解.《纲要》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大批素质高、能力强、拉得出、用得上的人才.

2 教育情感意识.教育情感是指在教育认知基础上衍生的对教育的态度.教育事业是育人之业,是公益之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如同志所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

3 教师意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意识的内涵有三个:一是身份意识.身份意识是对自己从事行业的认识,其本质是职业意识.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社会进步的开拓者.要破除尊师氛围不够浓、重教气氛不够强、育人土壤不够沃的瓶颈;要打破教书无用论、育人无为论等落后观念;要克服“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屋有三双被,不做教书妹”等陈旧意识.二是奉献意识.夸美纽斯曾说:“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教师是拿起粉笔头,坐得冷板凳的职业,是耐得寂寞,受得考验的行当.“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师意识的生动诠释.三是榜样意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榜样、治学敬业的标杆,更是为人立世的楷模.做学以做人为先,育人以立德为要.在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师范院校的教师更应引领学子牢固树立热爱教师教育的情结、钟爱教师教育的情韵和奉献教师教育的情怀.

3 教风意识.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教师德与才、言与行的统一,是教师道德涵养之风、才学人格之风、从教治教之风的集中反映.一方面,树立良好的教风意识有利于形成共同的集体舆论.一般而言,一所高校教风的文字表述集中反映了该校教师教育的理念、公认的价值诉求和通行的言行规范.这些内涵必将内化为全校教师员工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外化为全校教师员工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共同的情感气氛、共同的集体舆论.另一方面,树立良好的教风意识有利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良好的教风意识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的有效载体,对于学校内聚合力、外树形象、永葆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良莠有诸多影响因子,其中教师的教风、教学的态度、教学的氛围、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良好品格的生成、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作风正派、业务精湛、梯次合理、富有的教师队伍,将从根本上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4 教学意识.教学意识是对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意义、地位、功能、使命的认识,其本质是一种认同意识.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塔,更是一个微社会,涵盖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包含科研、教辅、基建、后勤、财务、外事、医院、人事、纪检、监察、保卫等各个层面,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微型缩影.这些部门定位不同、功能不同,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领域做出独特的贡献.质言之,学校不是社会,学校不是机关.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笔者认为,教学意识并非一线教师所独有,教学工作也不单是教学单位所特有,全校师生员工都应当成为教学工作的参与者、融入者、践行者,都应当成为教学意识的宣传者、解读者、砥砺者.笔者认为,《纲要》关于“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的规定,是对教学意识的最佳诠释.

5 教材意识.顾名思义,教材就是供教学之用的材料,狭言之,教材仅指教科书.教材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具有信息功能、转换功能、拓展功能、分解功能和发展教育功能,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纲要》指出,教材建设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要不断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笔者认为,教材意识表面是“教什么,不教什么”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功用的问题.为此,要以编好教材为前提,审好教材为载体,选好教材为依托,评好教材为抓手,用好教材为目的;要淘汰一批劣质教材、发现一批经典教材、用好一批精品教材,切实发挥教材在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6 教法意识.善为人师者,应常思为师之技,常修为师之能;巧为人师者,不仅应具有精湛的业务水平、均衡的知识结构,更应具备娴熟的从教技艺.教学是一种劳动,一种实践,更是一门艺术.方向决定方略,方略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方式,方式决定成败.为此,应树立方法意识,对于教师教育而言,应树立教法意识.一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二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让教学活动,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恒久力.三要注重融中汇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要充分尊重传统教学方法,又要勇于驾驭信息时代前沿教法成果,如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道尔顿制教学法等.

通过不同的教法,让学生学会三种能力,即学习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通过不同的教法,让学生树立三种意识,即动手动脑意识、生存生活意识、做人做事意识;通过不同的教法,让教学活动实现两大转变,即从“授人以书”到“授人以术”的转变,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以上六个方面,教育、教师意识是基础意识,教材、教法意识是应用意识,教风意识是保障意识,教学意识是主题意识.

三、结束语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关键在于人才质量的全面提升,核心在于大学理念、大学意识的系统培养.笔者把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路径归纳为“五学六教”意识,仅为一家之言,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请学界同人批评指正.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