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本科生学业培养特色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817 浏览:154621

摘 要 :英国大学“宽进严出”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不管是传统沿袭下来的学院制和导师制,还是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大后所设的灵活多样的课程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英国大学注重对本科生因材施教,学制虽短,但却督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并且导师与学生、学院与学生的密切关系也是有效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 键 词 :英国 本科生 学位授予 课程 学院制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9.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210

英国最早的大学是创建于中世纪的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作为英国古典高等教育的代表,主要课程是文、法、医、神四科.在大学成立最初的200余年,大学主要为实施教会教育和经院哲学的场所,英国高等教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受政治、宗教、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几经起伏.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大学课程世俗化的发展与改革,加强了科学教育和研究.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重建、扩展、调整及改革后,逐步走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前端.英国高等教育体系包括本科、硕士、博士、高级国家文凭四个部分,其中本科生教育处于英国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英国本科生管理可分为校级管理、院级管理,有的细化至系级管理.突出学院制管理的大学加强了学校一级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如牛津大学;而突出系级管理的则加强了本科生个人导师制,如布里斯托大学.[1]英国本科生管理环节中的学业培养主要为批准入学、课程安排、学习支持、学业评估、学位授予,综合来看英国本科生学业培养的特色主要突出为以下四点:

1.“宽进严出”的人才选拔

英国大学的入学路径较宽,1963年《罗宾斯报告》提出:“高等教育课程应向所有有能力和成绩合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开放”,拉开了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人数和规模的扩大.1962年21岁以下进入高等教育的人数占6%,2013《卫报》最新的调查显示18-30岁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数比达到50%左右.[2]执政党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政策、拓宽高等教育入学途径等措施提高大学入学率,并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

英国大学无专科教育,本科一般为三年,有些特殊专业则需要四年或以上,因对教育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和治学的严谨,学制虽短但含金量并不低.英国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采取“宽进严出”的模式,多种类型的大学为有能力且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英国高等教育重能力、严输出主要表现在课程考核与学位授予方面.英国大学考试制度很严格,本科生课程考核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或论文,每门课设有淘汰率,不及格者可以重修或者另选其他课程,而有的大学甚至规定没有补考,不及格还会影响学位的获得.以剑桥大学为例,每门课程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如未通过,则只能离开剑桥.[3]并且对抄袭的惩罚很严厉,如学生的作业或论文被判定抄袭,轻则处分重则淘汰出局.

英国本科生的质量情况最终体现在所授予学位的等级上,本科生学士学位有荣誉学士、普通学士两种类型,等级依次为:一级荣誉学位、二级荣誉学位、荣誉学位、普通学士学位、及格.获得荣誉学位的本科生才可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如牛津大学的一等荣誉学生和白金汉大学的一等荣誉学生被用人单位和国际学术界认为具有相同的能力,不同的是两所大学所授予一等荣誉学位的比例,牛津大学要高于白金汉大学,如此可以实现学位等级的“无校际差别”.[4]严格的学位授予对本科生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情况给出较为公平、合理的差异性评价,可以避免本科生毕业后因大学的排名或知名度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2.“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二战后英国大学主要经历了两次课程改革.60年代的《罗宾斯报告》提出英国本科课程结构分两种类型的课程:第一,普通学位课程与荣誉学位课程,但对选择荣誉学位的学生如考试未能达标则授予普通学位;第二,单科课程与复合课程,复合课程可以是相关或相近课程的结合,比如:“哲学和法语”、“心理学和计算机”.英国传统而又狭窄的单科课程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而广博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提供更好的准备,于是各院校在加强基础课程的同时,扩大学科的范围开设综合型课程,增加灵活多样的选修课程.60年代英国大学的课程改革去课程过度专门化,加强课程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外界的联系,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及其类型.


80年代以来英国大学课程改革强调从学术能力向操作能力的转化,从重理论的专业的课程目标转为重实践的一般的课程目标,操作性能力教育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平衡本科生理论学习过多与实际操作过少的悬殊.1987年英国政府实施的高等教育企业精神试验(EHE),高校与用人单位建立伙伴关系,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能够获得可迁移的技能和发展企业精神.高校为了加强学生课程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为工科、商科等专门设置的一年期的“三明治课程”,即工作穿插于学习计划内,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操作能力的课程考核重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和团队内部协作能力,团队交流不仅可以增加奇思妙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英国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紧凑,不设学分制而坚持学年制.大学课程没有指定教材,学生的教材是图书馆中的大量藏书.本科生培养的质量并不因学制的缩短而降低,由于上课的时间不多,督促了学生只有更好的利用课下的时间,才能完成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所列的阅读书目.因此,英国本科生的学制虽短,但更能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社会”形式的学院制

英国大学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有的大学采取集权制,虽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但却不利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的大学是分学院管理,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学校的总体决策难以有效实施和管理.牛津大学作为学院制的代表,在保留了学院制特色的基础上调整了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每个系、学科组的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学院,每个学院的学生分属于不同的系、学科组,在大学和学院的二元体制下接受本科教育”.[5]英国大学的学院并非是按学科专业划分的,而是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置于同一学院中,增多了学生学科、年龄、文化、国籍等的差异,多种类型的学生“大杂烩”使学院更像是一个微型社会. 大学制定各学院的课程内容,讲座、研讨会等校级活动,提供更大范围的教学资源,以及命题、阅卷和学位授予等.学院则负责自己的招生工作,提供食宿、娱乐设施、社团活动,以及导师的分配与教学安排等.每个学院都有独特的文化,学生在学院这一小社会中,不仅可以发展兴趣爱好、锻炼交往和独立生活能力,而且学院制带来的强烈的集体感更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在教学形式上,大学主要为教授式教学,注重传授知识,而学院为导师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品格及特性、提供丰富的活动和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心,因此学院与学生的关系更为紧密.

4.“学生为中心”的导师制

英国大学的导师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期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年龄较小,因此导师最初是作为学生“监护人”或“保护者”的角色,学生与导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两者的低比率说明了导师制是一项高成本的制度.导师制的核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和自主意识,学习目的是追求自由和理性.随着大学的发展以及入学人口的增加,导师制由早期的一对一形式逐渐演变为小群体教学或研讨会的形式,缩短了对个人的指导时间.

英国大学导师制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进入大学后,所在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分配一名学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指导.通常一个导师带1-4名学生,经常以讨论课的形式每周见面1-3次.导师首先给出阅读书目和问题,由学生在课后去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过程,然后在课堂上导师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每位学生的观点.导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贯穿其本科学习的全过程并且记录在案,将每位学生的学业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习指导与生活指导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以及丰富和发展每位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特长技能.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