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角下会计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340 浏览:109013

近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表明:“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比2011届上升0.8个百分点,与2012届本科毕业生91.5%的就业率基本接近.”而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收入涨幅、职位晋升率、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率等多项指标则普遍高于本科生.从中不难看出,面对社会选择,相比较在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本科生的学历和学识不如研究生,学科素养和科研能力明显欠缺;而实践能力和对现实社会的接受状况又不敌高职毕业生,常常会面临着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抓好学生科研活动是提前;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要点》指出,“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进一步提出建设内容:“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根据上述要求,本科院校应该尤其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启发式和研究性”为目标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以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为导向设计和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在工科院校培养“会计学”专业人才具有与生俱来的劣势,但我院2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定位准确,措施得当,工科院校会计学科依然能获得较好的培养效果.对上述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有利于在新的起点全面推进我院教学科研化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全面提升“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我院已经成功申报“基于‘差异化’战略的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并入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为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教育搭建了更好的平台,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为契机,多管齐下,进一步做好学生科研工作成为决定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教育

过去,我院试行研究性学习曾经备受争议,“本科生又不是研究生,写论文还不是抄!”这种观点目前仍存在,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创新”,如何理解“科研能力”的内涵与功能.

(一)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一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使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具体包括:创造、求知欲、探索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二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变通性和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等.三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体.智力因素包括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智力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独立性、冒险性、个人精力、好奇心、洞察力等一系列人格特征,全神贯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 经过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从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深入发掘“科研”意义,至少包含以下几点:(1)敏锐的问题意识.好的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当前本科教材多是对学科成熟理论和知识的汇编,注重体系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完整性,但由于时过境迁,其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必然有所下降;且层出不穷的新理论也会对其带来挑战和冲击.由此产生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为学生科研提供了极佳的素材.(2)清晰的逻辑思维.发现问题仅仅是一种意识或灵感,接下来思维过程才是认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关键.显然,科研工作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而由科研活动所培育的“逻辑思维”能力则是本科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手段.(3)独特的分析视角.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结论不同;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去切入,效果迥然.限于理论基础和生活阅历,本科生做科研难以完成大的项目,但若在分析视角上求新、求异,则可为学科发展带来新灵感和新思维.(4)严格的学术规范.如果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乎“揠苗助长”,学术态度的训练则为当务之急.纵观近年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论文格式和学术规范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除了态度原因外,未进行专门的训练也是重要原因.而刻意培养“学术规范”,旨在通过对论文(课程论文、竞赛论文、学年论文以至最终的毕业论文)表达形式的严格要求,打造学生“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和职业素养.显然,这些能力可以通过“科研”程式来训练和培养,其意义却不限于“学业”,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事业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二、“研究型”学习探索与实践

在教学科研化方面,我院有着优良的传统,“创建比较财会学科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系列成果获2005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生科研方面也取得骄人成绩.对其进行梳理,至少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取得的成绩.成绩代表过去,但却赋予现在前行的力量和宝贵的经验;二是存在的问题.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深入发掘当前学生科研活动和教学科研化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奠定基础.

(一)已经取得的成绩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会计教学科研化,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累累硕果:(1)学生科研成绩显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数学建模”、“挑战杯”、“国际企业管理挑战”、“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0余项.(2)围绕学生科研和教学科研化所进行的探索屡获殊荣.1997年获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重庆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012年,《基于差异化战略的财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和《以自主学习、协作竞争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两项成果,分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 (二)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基于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以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本科生为主,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1-3年级本科生中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3份,有效回收率84.3%.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为107份,占42.3%;大二、大三学生分别为65人和81人,分别占25.7%和32.0%.同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1.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基本认识

(1)本科教育最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表1):

(2)“科研能力”应该包含(表2):

(3)参加课外科研活动最重要的目的(表3):

(4)“科研能力”培养对于本科生“核心竞争力”提升(表4):

调查问卷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于“本科教育最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认知的回答中,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和创新能力,说明“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关于“科研能力”构成的四个选项设计,均获得了很高的认可率,其中,“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分最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渴求;对于“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目的”的认知中,多数学生将“提升个人能力”列为首选,而没有选择更为直接的“赚取学分”和“增加就业砝码”,可见,相比较参赛的结果,学生更关注实践的过程;而关于“‘科研能力’培养对于本科生‘核心竞争力’提升重要性”,选择重要的没有超过半数,且随年级的增长递减,说明相对于学生的期望值,我院科研活动的实施效果还有待提高.

2.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基本情况

(1)大学期间是否制定了公开发表过篇学术论文的目标(表5):

(2)是否已经参加过学院(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科研活动(表6):

(3)参加科研竞赛(财会论坛、开拓杯),一般会提交几篇论文(表7):

(4)在参加科研竞赛时,您的选题来源于(表8):

(5)在参加科研竞赛时,您的写作资料来源于(表9):

(6)在参加科研竞赛时,您通常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完成论文写作(表10):

问卷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未制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目标,且该比例随年级增长而增加,说明学生普遍对“科研能力”培养无全面认识和明确规划;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多数学生来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还是“望尘莫及”的事;绝大多数学生(89.3%)已经参加或打算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科研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问及“参加科研竞赛(财会论坛、开拓杯),会提交几篇论文”,多数学生表示会提交一篇,而少数表示会提交2篇以上,事实上,这种情况的确存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问卷还涉及到科研论文完成情况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关于选题来源,指导老师制定的比例仅占12.3%,多数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题目,甚至相当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就选题问题同指导老师协商.问题同样存在于参考文献的获取,仅有11.5%的指导老师为其指导的参赛论文提供了参考文献;来源于“网络”的选择高于“图书馆数据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尚不具备良好文献检索能力,但该问题随着年纪的增长有所缓解.而关于论文完成方式的调查,也仅有27.7%的学生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3.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组织的基本评价

(1)在参加科研竞赛时,难度最大的环节是(表11):

(2)结合自身的实践,影响本科生做科研的瓶颈是(表12):

(3)参加课外科研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表13):

(4)学院应从哪些方面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表14 ):

根据调查问卷,绝大多数学生(71.5%)认为“在参加科研竞赛时,难度最大的环节”是寻找创新点,其次是确定研究框架(28.1%).而关于“影响本科生做科研的瓶颈”的回答,多数学生选择了“缺乏专门的指导,不知从何下手”;进一步比对不同年级的选项,可以得出有趣的结论:随着年级的增长,“专业知识不扎实”的选项递增,表明专业学习对科研活动的支撑力度不足,教学和科研活动存在脱节.关于科研活动组织的基本评价,多数学生选择了“基本达到预期”,且随年级增长而增加,反映出我院为此而付出的努力基本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对于“学院应从哪些方面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超过半数的学生提出了“专业老师指导”和“对参赛作品进行评价反馈”要求,为进一步改进活动提供了启示.

上述问卷表明,我院对于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管理机构的统一协调;缺乏专业指导;学生科研还没有纳入到统一的学校科研管理之中等问题.

三、协同视角下科研能力培养“路线图”

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参照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笔者提出基于一般本科院校实际、通过差异化战略实施、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路线图.旨在通过组织和制度创新,为当前改革与实践提供新观点、新思路.

(一)组织创新:对本科生科研实施专项管理 目前,涉及学生科研活动管理的部门较多,主要有校团委、学生工作办、教务处等,另有学生组成的各种科研兴趣小组和社团(如科协、研究会等),尚未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统筹安排.而科研活动若无明确的管理部门或机构,就容易导致科研与专业学习的脱节.一方面,学生的科研活动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在选题和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专业性指导;另一方面,专业教学也因缺乏新鲜元素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科研活动与教学环节的脱离,导致大学生科研水平无法提高,更难达到巩固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有效组织本科生科研活动,可以考虑设立专门机构实施统一领导,并在各二级学院指派专人负责本科生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事宜.具体包括:负责拟定(二级)学院关于开展学生科研活动的工作计划和政策规定;领导学生会(学术部)和研究会,全面组织、开展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结合年会工作计划,契合学生需要,适时联系、协调教师参与学生科研活动指导,开展学术讲座等;做好检查、考核和总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