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业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841 浏览:33828

摘 要: 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的课题,其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本文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大格局出发,反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和问题,探索了加强专业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 高等教育, 专业教学,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25-02

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转型、改革、发展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如何提高的问题,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加强专业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探析研究,力求有所现实意义.

一、问题与背景

经过10多年的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达到了24.5%,快速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1],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关键的历史时期,伴随着众多矛盾、困难和问题.由于连年扩招,面临办学规模急剧扩大、投入严重不足、资源环境恶化、新生平均质量标准不断下降的多重压力,高校教职员工艰苦奋斗,和衷共济,为实现大众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受到了劳务市场的评判和挑选,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现在的本科生不如以前的专科生,博士生不如以前的硕士生,整个高等教育质量至少整整下降一个层次”[2],这虽是“精英”教育一元化质量观之言,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令人十分担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3].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提高以人才培养(本文系指本科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刻不容缓,任重道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涉及到资源经费保障以及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培养模式等众多方面,需要整体优化,系统改革.

二、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与反思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多样性,即高校类型与层次、办学理念与风格、办学与投资主体、资源配置与综合实力、生源质量与学生发展选择多元化,也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多元化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说,基本意义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类型和业务规格的多样性,而不是人才质量没有底线要求,本科教育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类型之别.再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极大,必然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研究型与应用型、知识型与高技能型的人才都需要,缺一不可.为此,高校必须做好自身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避免同质化.然而,高校在办学顶层设计中,由于传统办学思想和观念影响根深蒂固,习惯性思维积重难返,加之相关政策性的导向作用,盲目攀比现象严重,单纯追求“升格升本”、“增权增点”,形成了高校发展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布局趋同,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形态(研究型人才多、应用型专业人才较多、高技能型人才少)与社会需求的倒置,毕业生质量(能力、素质、职业观)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而不适应.在办学实际中:一是有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业务规格不明,专业怎么写作面向不清,缺乏与社会需求的有效链接.二是有些高校新专业增长过快,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专业实践性教学资源难于到位,三是有些高校专业教师缺编、数量严重不足、投入精力和时间不足(主要是科研任务繁重,有些高水平的教师无法保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教师开发新课程的能力亟待提高.四是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快速的(大学生)大众化,新生平均质量标准下降,就业严重挤压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使得教学计划的制定尺度难把握、实际教学组织难实施、“因材施教”难达到、对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难协调.教育引导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提升能力素质的不尽人意,有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无课本、无笔记本、无书写工具的“三无”现象司空见怪.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与对策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置身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面的高等教育教育观(关于高等教育教育价值、目的和功能基本观点),就是协调教育的工具性(社会本位)和个性(人本)功能,融合教育社会与个人功利性,在教育实践中统一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上,体现到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无论是人文教育的内化,还是科学教育的外化,力求教书育人,固化为培养学生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人才培养效果优劣程度的基本观点),就是要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核心不动摇,综合学校教育资源、社会需求、专业门类特点,锁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定位,力求因材施教、“教”与“育”的融合,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人才观(关于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的基本观点),就是对接市场需求,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工程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使“人”与“才”的高度融合,培养合格人才.在办学实践中,并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办学的实践中,首要的是根据自身史、资源环境条件、以及高等体系的相对位置,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差异化发展模式,高校对号就位,合理定位(学校发展目标、类型、层次等).一旦定位,就要安分守己,坚定信心,实际归位,形成自身办学风格和理念,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其次,做好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就人才培养类型而言,研究型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定位应选择以研究型(类似通才教育、尤其是创新性)为主,固守“精英教育”的质量水平,研究教学(或教学研究)、部分教学型高校应以应用型(类似科学人文教育)为主、兼顾研究型,部分教学型、独立学院以高技能型(类似科学教育)为主、兼顾职业性,高职和专科学校应以高技能型(类似专才教育)和职业型为主.再次,要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业务规格和怎么写作面向的定位.

(二)合理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合理专业布局,所谓“合理”是:一方面新专业设置,要从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支撑作用,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和相近专业的资源(课程、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共享,新专业设置后有利于相关专业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人才培养的专业群,更能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弹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专业在本地域和将要招生地区的布点(数量、办学水平、报考生源、招生就业等)情况,以就业为导向平衡报考生源需求与就业需求而设置新专业,当然,停办那些社会需求低、就业前景无望的专业,或加以改造提高.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所谓“优化”是:学科专业的个性化与门类之间的兼容性:一方面,要紧密围绕主干专业而构建人才培养的新平台,或为专业群培育新的主专业,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发挥学科、主干专业(学术性、应用性研究方面)支持区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另一方面,要紧密跟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新兴怎么写作产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要注意专业的个性化,“所谓个性,就是学科专业的与众不同,就是学科专业的特色”[4],通过系统化的不懈建设,形成特色专业,满足特种行业或“特殊”性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的实际尽可能协调科学性与前瞻性、适应性与效益性、稳定性与灵活性、地方性与行业性的关系,对于工科门类的专业设置,一并考虑专业实践性教学平台的搭建,建设以校内专业实践性基地为主,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就业基地为补充,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性教学平台.

(三)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门类的特点、充分考虑生源质量多元化和社会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和稳定性与社会需求的急切性和多变性的相互关系,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优化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在制订教学计划的实际中,统筹协调处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性教育、职业教育与养成教育、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积极探索产学一体、工学结合、学做并举的融合路径和有效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专业的业务规格弹性大、怎么写作面向的岗位群伸缩性大(能深能浅)、生源质量差异性大的,可按人才的“类别”,即“学术类和应用类”的培养模式,丰富专业人才培养类别、规格的多样性,对于专业面宽、业务规格个性强、怎么写作面向的行业广、承载学生量大的,可按专业“二级类”[5],即大类(工商管理类[6]的大口径)培养模式,以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对专业面宽(或怎么写作面向的行业多)、行业工艺流程(分离性强)多(或长)的,可按“分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探索恢复“过去的代培生”、和扩大“定向生”、“定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专业课程(教材)改革和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关键和重点,课程体系建立和课程内容开发是教学改革创新的核心和难点.根据专业的业务规格、怎么写作面向需要、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构建多个专业课程的模块群,视需要而选择组合,探索开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面向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构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加强课程的建设,要强调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性、课程内容的价值性,课程组织的有效性、课程评价注重导向性,其中课程内容是建设的重点,从本质讲教师从事科学、技术、知识等学术性研究是高校创新和引领文化的根本源泉,也是更新课程内容的基本前提,而课程内容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取决于教师学术水平融化为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反哺为教学内容的程度和效果,这也正是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能力”、“开发新课程”能力,进而形成一流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其会成员基本上是由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高校的知名教授组成,对于不同类型、层次、人才培养类型的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三本”教育,直接选用其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统编教材而形成“难授课、难学习、难考核”的后果,是值得商榷的.

参考文献:

[1] 杨移贻.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审视[J].深圳大学学报,2009.26(5):144-148.

[2] 杨移贻,徐维忠.论高等教育核心质量[J].大学教育科学,2009.118(6):15-19.

[3] 袁贵仁.在2009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 仝攀瑞,王耀武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初探.改革 创新 发展[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7):26-31.

[5] 中华人民共和过教育部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3.

[6] 中华人民共和过教育部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34.

相关论文范文